第一百八十章 得逢(第1/2頁)
章節報錯
大部人馬接下來數日內,由河南尹,進入河內,出蕩陰,便踏入了魏郡。
因天氣原因,在鄴縣休息了一日。
劉祈每做修整,不少地方官吏,即聞名前來拜見。
自雒陽之變,新帝即位後,劉祈的名聲,一路走高。
他這次擔任渤海國國相,攜渤海王劉協而往渤海國,一路之護送,於許多人看去,正是感懷先帝劉宏重用的忠義所為!
鄴縣停留期間,同樣有不少名士往來。
對於前來拜訪者,劉祈亦是以禮相待,他為人謙虛,又博思多學,是故給很多人留下了好印象。
倒是面對年少的渤海王劉協,這位先帝之子,一應人等,態度澹澹。
帝位已定,若無意外,渤海王當將一生時間,都會待在郡國之內,便是天家子嗣,也不過身份而已。
鄴城停留後,劉祈繼續一路向北,過鉅鹿,而入安平。
故地重走,他不由得想到了當日同胡軫所言,昔年之黃巾軍主戰場,即便這些年過去,雖說有恢復,但民生艱難,誠難再度回去。
便是當年那些戰死的漢軍,或是黃巾軍,埋葬於泥土之下,而今也正也腐爛,時間是一味良藥,改變了許多人命運,同樣是一味苦藥,同樣覆滅了許多人。
等多日後,到達河間國,想到前歲時,於河間國之所,率部抵抗侵擾之叛軍,而衛土一事,劉祈同樣有些唏噓。
他難免同荀或,於路旁,商議起了沿途得曉的渤海,乃至冀北與青州之地的情形。就如同當年,初到昌慮和壽光一樣,朝廷和州府靠不住,只有靠自己。而這次荀或於他同行,在之運作下,荀或正為王傅,可為其做輔左。
但沒想到,就在劉祈到達河間國,於樂成停留當日,不僅是地方官吏和士人前來拜訪,許多樂成百姓,也都帶著吃食等物,前來面見。
此中人群絡繹不絕,荀或等一應人等,對劉祈在冀北之地的民望,有了更深瞭解。
實際上,何止是河間國,當年二張於幽州叛亂,烏桓人前來侵襲冀、青兩州大部郡縣,劉祈即領孫觀,太史慈等眾多招募人馬,還有匯合的趙雲、夏侯蘭之部,而安平原郡,樂安郡,河間國,渤海國等數郡所在。大敗叛軍,守護了地方安全,保護了更廣大普通百姓的生命財產。
此中功勞,於世人傳頌下,人莫不記於心裡。
待孟益所領朝廷大軍到來後,劉祈還率眾輔助地方官府,於民生恢復。仁義之名,路人皆知。
這次得曉劉祈歸來,百姓才會有這般反應。
如趙雲,夏侯蘭等同行之眾,見此並不驚訝。
像司馬荀或等人在內,是沒有看到國相劉祈,當日從壽光離開,連綿數百里,百姓相送的場面。
在此中行列內,以河間國到來的郡吏中,劉祈還看到了一個熟人,便是曾遇到過的沮授。
今日之沮授,早不是當年的地方縣令。自去歲各地黃巾之亂再起後,其人已為河間國都尉,以行治軍之事。依河間國中郡吏交談所言,冀州牧韓馥,得聞沮授之名,也有召之為州別駕而重用。可因河間國形勢,沮授暫未去任。
但以韓馥三番兩次來請,定然已經打動了沮授,其人必將於韓馥手下處事。劉祈知此,心中實際也有些感慨。
同沮授的交談中,劉祈將荀或也介紹之,三人論事,非常廣泛。不論劉祈之名望魅力,荀或和沮授間,互相於各自見識才華,也是非常欣賞敬佩。
只是一次交談,於河間國和交接渤海國的形勢,便各又透徹。於剿滅叛軍,恢復民生,互相協調配合方面,劉祈也是當面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