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一章 目的(第1/2頁)
章節報錯
“勞縣君掛念,自壽光而來,一切還算順利,今見縣君,我等心中,俱踏實!”
趙雲等人忙躬身作禮。
待看到王楷眼下於劉祈身邊處事,且再度逢遇故人,道言間,皆是喜悅。
一行人上馬,往雒陽城內而去,正是劉祈要為趙雲等,接風洗塵。
他隨之問起了東來郡這段時間的實際情況,即見太史慈道:“有諸葛太守主事,東來郡內,雖有小範圍叛賊作亂,但不成氣候。
至於我等壽光,在業君和孫將軍處置下,又有鄉民一道協助,亦少受到影響。
壽光百姓於今下,亦感懷縣君於任上作為。
像今歲之洪災,若無縣君早於去歲之疏通,只怕縣地大部,都會像益國縣那般被淹沒。”
很多事情,單憑信內所書,很難道明。
太史慈之後,趙雲、夏侯蘭莫不感嘆在劉祈離開後,壽光,乃至於整個州郡之變化。
在得曉年紀輕輕的諸葛瑾,因處事穩妥,才能出眾,為業壽所舉,已被現任壽光令聞正召為功曹,其弟劉紀也因能力出眾,而為縣中市掾,劉祈難免有些感慨時間過得快。
當年他救了諸葛瑾一家,當時之諸葛瑾,還只是個少年。即初來大漢,弟弟劉紀同樣年少。
而於今日,他於雒陽為官,一眾少年人物,也都長大,便是小妹劉幼娘,再過上兩年時間,也到了談婚論嫁之時。
至於大漢天下,從四年前的太平道起事,到了今日,早已千瘡百孔。
行途中,數人話語未有停止。
到達雒陽城下,看著高大的城門,另有來往之百姓,讓趙雲、太史慈等人,心中難免與邊郡而做對比。
“雒陽不虧為京師所在,可比臨濟繁華多了。
百姓之穿著所用,也非我等邊郡子民所能比較!”
自小長於東來郡的太史慈,感觸最為深切。
他家於地方雖未豪族,但豪族也分三六九等,在踏入河內後,即知於雒陽,太史家可上不得檯面。
趙雲和夏侯蘭,俱都沉默下來,他們家於冀州之所,雖說冀州富饒,但近些年來,常受叛軍掠奪,這等日子下,同雒陽之繁華,天子朝臣之奢侈,一做對比,心中總有些悲切。
“子龍,子義,還有子衡,子正,勿要如此喪氣。
地方之亂,天下之亂,總有平定之日。
百姓終會過上好日子,人人有衣穿,有糧食飽肚子。
若是我等這一代人,做不到這些,還有下一代。
但若是我等都放棄,那大漢何來希望?我等子孫後代又何來希望?
每個時代裡,或處於低谷,或處於強盛,總有一些默默無聞而又負重前行之人也!”
劉祈身影低沉,他騎於馬上,正處於雒陽城門下,夕陽的餘暉從遠處,照之身上,充滿了光芒。
原本以繁華和落魄對比,有那一剎那迷茫的趙雲、太史慈、夏侯蘭,還有一旁的王楷,見聞於此,精神莫不一振。
入了雒陽城後,即逢夜市展開,更添繁榮。
像趙雲等人,還是初次見到如此多的琳琅滿目之商品。
太史慈還專門向劉祈高了聲罪,往攤販處買了兩個好看的木劍,一問詢才知,原來太史慈打算下次返家了,給一雙兒女拿回,以當禮物。
“不瞞縣君,這次我離壽光前,正好請假回了趟家裡,我家長子和幼女,鬧騰的不行,一直說讓我帶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