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赴任(第1/2頁)
章節報錯
劉祈親力親為,踐行諾言。
將陣亡鄉卒骨灰送回,並將手中之財,分與其中家眷,又對傷卒加以看望。
此中訊息聯合劉祈被任做昌慮縣長之事,短短數日,就透過往來鄉人之口,傳遍了蓋縣。
多年來,劉祈好學,於幼弟妹不離不棄,早是鄉邑聞名。數月前於募兵途中,關心鄉卒,後得勝利,又散盡財務於鄉卒家眷,使其無後顧之憂,名聲大噪……為鄉人稱作“仁義君子”。
再算上今日所為,再無人懷疑劉祈品性。
自得曉劉祈將往昌慮任上,而南邊東海郡小規模黃巾軍叛亂仍在持續,昌慮之地,也是群盜四起。
一時間,不少蓋縣及周邊縣地遊俠兒仰望劉祈名聲,爭相來投,打算護送他往昌慮,也有不少人,想跟著劉祈討一個前程。
進而,整個杜鄉短短時間內,聚來之人,那是越來越多。
來者還聽聞,劉祈本人,每日都會去往本地名士馬傅家舍拜見,另花費重金,尋請名醫,為之診治。
“劉君知恩圖報,實乃我輩之楷模也!”
在清楚劉祈之亭長,乃是馬傅所舉後,眾人莫不讚賞。
此亦使得聞名而來,願做同行護送的遊俠好漢越來越多。
自投效劉祈,多為之處事的方真,見此感懷頗多。
若說計謀,是成事之關鍵。那劉祈,以個人魅力,一下子能彙集這麼多人,那就是成事之基礎。
劉祈遇逢之,於這群來投之人,毫無大架子,每日相見中,還會問詢家中諸況。
另使鄉人幫助,為這群來投效者,提供吃食,並以興建營舍安置。
這次往昌慮任上,劉祈確是打算招募一批人而去。
於博縣時,諸葛珪有與他言說昌慮大族情況。這兩日,馬季為他所言,又說明了含昌慮在內,東海郡靠近沛國、汝南一帶縣地,盜匪之患嚴重。多有從荊州、許縣等地,撤退下來的黃巾軍佔山為王,此中情形,比泰山郡,還要嚴重。
地方官寺,手下人員不足,未有避退,更有受此影響,停止運轉。
如劉祈前任的昌慮縣長,便是在去歲夏時,為攻入縣寺的黃巾軍所殺。
故而,劉祈於縣地,如能募兵,一同往之,非常切合。
至於朝廷會不會管問,自去歲黃巾之亂開始,朝廷與地方,官方與私人,打著平叛旗號,募兵之事,隨處可見。
只要不叛亂,便是率部於任上,行地方平定,州郡官寺自是歡迎。
遠的不說,即如劉祈所遇之劉備,可不如此?
而因自行招募,募兵之糧草諸事,朝廷不做管理,便需自行解決。
像劉備,去歲募兵,也多虧中山大商贈予,才有本錢,方能招募到如關羽、張飛這般將才。
但劉祈很有自知之明,以他當下所有之財,主要是從廣宗所得,卻已花費大半。
好在方真所在杜鄉方氏,另有馬氏,陳氏等十幾個本地大族,幾日內,見他有招收鄉人,以往昌慮之念,贈予了不少糧食錢財。
馬氏更是給劉祈十幾副甲,讓劉祈大喜過望,這是有錢也不一定買得到,也只有這些地方大族,掌有礦藏,才能私造,以裝備家族私兵。
此中財務,後經過方真統計,募三百人已是極限。
而這次往任上,劉祈也沒希望大張旗鼓,惹人注目,更不想給昌慮大戶,引去敵意。
遂能召集一百多鄉人,於他同行,已然能應對大部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