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招攬(第2/2頁)
章節報錯
劉祈一番話,令方真寬心不少。
而當眾人聽說,劉祈為杜鄉抽到往廣宗支援之事後,旁人對此無大概念,反正想來受朝廷所召,無論往何處作戰,都是打仗。
但劉祈注意的清楚,方真眉頭不自覺皺了一下。
果然,方真也不是有意為劉祈潑冷水,著重講解了下他所知之事。
“冀幽之地,自古多豪傑男兒!
我去歲遊學間,便見不少人埋沒於市井。
今是黃巾亂生,這裡面不少人於張角蠱惑下,只怕是不少人投了蟻賊。
一旦開赴廣宗之地,若隨董將軍順暢,自可早早得勝而歸。
如若不是,蟻賊難消,此起彼伏,亭長率眾怕是要困在那裡了!”
實如方真所言,冀、幽之所,黃巾軍不可能一下子全部清剿,便是幾個大戰場結束,但隨後會蔓延到青徐之地。
劉祈記得清楚,要不了多久,後兩地就會戰事不斷。而今相比荊、冀、幽之地,黃巾軍於青徐聲勢尚不算大。
除了青徐,還有益州之所。
當大漢朝廷的絕大部分視線,都集中靠近司隸校尉的數州之所時,益州黃巾軍於來年,將會聲勢大起,之後,刺史改為州牧,才有劉焉父子入主,形成一方割據勢力。
方真的這番言語,條理清晰,將有些紛亂的天下局面,徐徐道來,另劉祈對之,更看重了許多。
大漢幅員遼闊,人員眾多。
多少能人異士,窮其一生,皆未被髮掘應用,而泯然眾人。
每個時代裡,能史書留名者,也僅為極少數罷了。
故,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他劉祈時下勢力單薄,亦無聲名,便是帶領杜鄉這數百之眾,尚未取得完全歸心,郡縣得有名望者,又有誰會願意助他?
恐怕只有許案這等朝夕相處之友人了!
論及時下名士,如陳宮、荀彧等,多出身名門,又豈會拿正眼看他這個落魄宗室子?
劉祈於自身有很清楚地定位。
故於吳猛等陸續告別時,他單獨將方真留下。
一時間,這尚算清涼的小帳內,只剩下劉祈與方真二人。
劉祈親切地握著方真雙手,喟然嘆道:“自相識以來,祈甚為敬佩方君之才能。
且方君見識廣遠,實令人嘆息。
這次往廣宗,後隨郡府兵士,一道而行,然途中遙遠,又有糧草諸事需要安排。
祈有個不情之請,即想使方君隨行相助!”
這也是劉祈第一次嘗試著招攬能人。
此話一落,方真倒不失意外,只是面上帶著感慨道:“實不相瞞,出入鄉地遊學這麼些年來,真蹉跎多少年,亭長實乃是第一個如此明示真之人。
少年時,我亦有鴻鵠之志,曾有輔佐君王之心,然現實卻教了真,門第之下,我方氏雖於鄉地有名,但對比世家高門,亦為寒門耳!”
方真這番言語,也算是道出了箇中真相。
緊接著,他話語一轉,面向劉祈,深深一揖道:“且先謝過亭長厚愛,只是此事,還請亭長給我一夜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