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七年,與大明原歷史相比,下西洋遲了四年,這其中緣由,成淵是最清楚的,他有些後悔,早知就把朱允炆放跑了,這樣永樂皇帝也就不會拖拖拉拉的這麼久才下西洋。

朱棣宣佈下月初讓鄭和下西洋一事令朝中官員反對,反對理由很簡單,海洋太大太兇險,不能下西洋。

這個反對,朱棣預料之中,但不成問題。

“陛下,下西洋耗資三百多萬兩,豈不是勞民傷財,且太祖皇帝當初禁海之策在先,東南倭寇會趁機而來。”

“諸位大人,可這幾年鄭大人也沒有下西洋,為何東南沿海倭寇仍舊屢屢不絕,還要讓淇國公帶兵,與寧波府男女老少共同抗倭呢?

“下西洋與倭寇侵略沿海,似乎沒有任何關係!諸位可知本公在城外試驗田種的玉米,紅薯,海外還有更多此類作物,不如搶回來,也是為天下百姓做好事。”

“鎮國公,你們武將總想建功立業之心,都可理解。但大明乃大國,怎麼能去海外欺負小國,此舉不仁。”

“呂侍郎這話,實在是蠢得沒有邊兒了,大魚吃小魚,你不吃他們,等著他們來吃你,若是你這種仁慈,活這麼久還真是個奇蹟。”

呂震被成淵懟的無話可說,又想在朱棣面前做好人。

成淵說完不再與文臣爭辯,安靜站在殿中。

朱棣道:“朕準備了這麼久,為何不告訴你們,就是因為你們事兒多,下西洋一事,朕已決定,不許任何人再上奏疏,退朝!”

成淵也悠哉悠哉出殿,鄭和則是帶著龍江船廠的幾名官員前去御書房面見朱棣。

……………………

應天城外,朱高燧一手拄著拐。

一手不情願的的借過朱高煦與朱高熾送來的送行酒,道:“大哥,我真的沒有把火藥包給瞻基。”

朱高熾道:“三弟,此事如今已經過去,且不可再言,大哥不怪你。”

這話怎麼聽著還是怪?朱高燧憤憤的翻身上馬,帶著自己的人馬,趙王妃坐在馬車中。

朱高燧的跟班兒陳瑛死後,就沒有大臣再敢與他來往,武將佩服漢王朱高煦驍勇善戰。

北平武將基本都是知道朱高燧是心胸狹隘之人,打仗倒是可以,但人品讓人不齒。

文臣則是在意正統,對於身為嫡子而又任義的朱高熾更為喜歡,他們厭惡朱高燧的緣由,更多是不滿朱高燧做事無德。

朱高燧出京時,除了朱棣給他的一隊護衛,就剩下被他平日裡罵來罵去的趙王妃跟著他,以及趙王府長史。

望著朱高燧離去,朱高熾心中雖然有些不捨,作為大哥,他總是要照顧幾個弟弟的,可這弟弟們都太不省心。

看了眼朱高熾瘦了圈兒,朱高煦嘴賤道:“下月初我也要去雲南,雖然覺得老頭兒偏心,可昨日才發生那事兒,老頭就把他趕走了,對我還是不錯的。”

“二弟,此去雲南,恐怕見得機會就少了。”

朱高煦看了眼朱高熾:“你是瘦了不少,這也是成淵的功勞,不過這次他要隨我去雲南大理,三年時間,我還不信讓他不服我。”

“二弟,鎮國公雖是妹夫,但在我心裡是老師,是先生。你莫不要拿咱們皇家規矩去欺人。”

“大哥,好像我對救你這樣,不過別吃太多,免得再胖回去,成淵在雲南回不來,那你可要被父皇嫌棄了。”

說完,大步離去。

馬車裡,朱瞻基不滿的看著離去的朱高煦,但:“正清,我的現在見他就想揍他。”

“你打不過。”

“誰說的,你我合夥不是將朱老三趕走了嗎。”

成正清道:“我爹好像發現了,不過他最近忙著商稅,沒空管我,娘這幾日也在忙,也不管我,我們去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