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雨滂沱,雷電交加。

朱允炆看著兩個心腹淡淡道:“怎麼辦。”

齊泰對今天的事都已知道,便低聲道:“臣以為該削藩。”

黃子澄也道:“卓敬讓燕藩遷地這事,太過目光短淺,臣以為,為大明萬里江山考慮,該除掉這些藩王,一勞永逸。”

朱允炆有些欣慰:“還請黃先生和齊尚書詳細說說。”

黃子澄覺得,把這些藩王封地換來換去,只是徒增麻煩,暫時可以,卻會留下後患。

還不如把這些藩王一削到底。

沒有王位王爵,他們哪裡還有造反的能力。

這件事說到朱允炆心上了,再詳細問下來,齊泰和黃子澄兩人的意見卻不相同。

齊泰覺得,這次已經阻止藩王進京,接下來立刻找鞏固邊陲,收回藩王兵權,各藩陸陸續續都在執行。

都遵旨行事了。

但藩王開始起了懷疑,此時朝廷只要稍微一動作,就會有藩王明白皇帝的真正意思。

肯定有人狗急跳牆,其中最有可能,最有聲望的就是燕王朱棣。

而且軍中有很多都是燕王帶過的舊部,雖然已經收繳兵權,但屬於蛇頭。

打蛇打七寸,燕王就是這個七寸要害,從燕王出手,快速的解決他。

只要燕王被廢,其他的王爺難成氣候。

黃子澄不同意,他認為燕王有舊部,還有許多老將,如果拿燕王先動手,會引來其他人不滿。

應該先找其他藩王下手,除掉燕王的左膀右臂,到時候就剩下燕王一人,朝廷不用動一兵一卒,就可以除掉。

齊泰略懂些軍事,聽了黃子澄的文人之見,搖搖頭說道:“射賊先射馬,擒賊先擒王,燕王才是諸王的頭領,大蛇的七寸。只要將燕王拿下,其他人不敢再生心思。”

朱允炆有些擔心,這些叔叔沒有罪證,除掉會毀了自己名聲,天下人怎麼議論。

黃子澄道:“可是燕王一直以來都很恭敬,也沒有做什麼大逆不道之事,對百姓也是無可挑剔。而且燕王帶兵殺敵,有戰功。

找不到罪名,殺了他,天下人和朝中人都不服,朝廷賞罰要分明才對,這樣可以為皇上揚名。不能隨意削他。”

齊泰冷笑道:“如果他本來就想當皇上呢,如果我們逼他造反,會怎樣?”

黃子澄笑了笑:“還是先削掉其他藩王,逼他反了,到那時朝廷的兵馬把它北平府圍住,就是出師有名,名正言順除掉他。”

齊泰只想直接削蕃,黃子澄卻考慮很多,又想削蕃,還想理直氣壯立牌坊。

他不想損了朱允炆的名聲。

只想魚和熊掌一起得。

看到兩位心腹爭執,朱允炆也迷茫了,他想削藩還想扮無辜的白蓮花。

一下子沒了主意,聽著兩人在那裡爭執辯論,各抒己見,引經據典的,夾在中間沒辦法。

朱允炆想了想,便把自己欣賞的方孝孺傳進宮,請他做個判斷。

之前方孝孺一直沒在京城,先帝勸他安心做學問,建文登基稱帝后,立刻將方孝孺給召到京城,升了官。

方孝孺一身書生氣,被連升數級,出入都有特別禮遇,和黃子澄平起平坐。

看到自己信任的人來,朱允炆就把他和黃子澄齊泰三人的想法全部告訴方孝孺。

方孝孺對朱允炆給自己升官特別禮遇,十分高興,因此對朱允炆也忠心耿耿。

黃子澄說道:“陛下以孝順聞名天下,文治仁政,處處做事都講禮法。

那燕藩太過強大,我們卻沒有把柄,如果直接削燕,必定會有大部分人指責詬病,有損陛下聖名。”

朱允炆聽著黃子澄的話,不斷的點頭。

方孝孺也看出來新帝對這件事的態度,便順著朱允炆的心思開始說起來:“削蕃必須要做,還要穩妥來做,慢慢來,從最弱的藩王開始削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