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陛下你要天下文人士子的心實在是有些難,畢竟人心各異,所需不同。”成淵將自己之前的法子在心裡掂量掂量,沒有說出來。

“成淵!你錯了,沒有誰可以得到天下士子之心,朕只需要文人不反對永樂朝,這就夠了。”

成淵捧著茶,衡量著自己心裡的那個計劃。

朱棣道:“文人手中筆,他們的筆可以顛倒是非黑白,不要財不要權,非要虛無縹緲的留名青史,軟硬不吃,又不像武將那樣簡單。

殺不下,刮不得,朕愣是將多年權謀都用只怕也不如他們一支筆。”

文人不過就是想青史留名,誰說只有忠君殉國可以留名,修書立傳同樣可以,一部《永樂大典》便揚名整個大明乃至歷史上。

永樂大典這部書,共分為兩萬兩千多卷,光是目錄就有六十卷。經過兩千多人用了五年的時間才修訂完成。其中所涉及到的大小書籍有七八千冊。

每一冊都是長五十五厘米,寬三十厘米的大篇幅排版,這樣的寸的書,編寫上萬冊。

成淵道:“陛下,那便給他們留名青史的機會便是,編寫一部讓天下讀書人都引以為傲的書籍,司馬遷不就是因那部《史記》留名青史,若是做的好也是陛下文治大功,豈不是兩全其美。

只要陛下做的好,編寫一部《永樂大典》出來,讓天下士子參與其中來增強他們的凝聚力,說到底他們也是愛惜自己的羽毛。”

朱棣身子一振:“你說的這個《永樂大典》果真可以。”

歷史上不就是你搞出來的……成淵點頭:“陛下,臣不敢胡亂說話,著書立傳便是籠絡文人最好的東西。就像武將喜歡功德碑一樣。”

“此事可安天下士子心!”成淵篤定的說道。

朱棣來了精神,立刻站起來道:“你詳細與朕說說!”

“這個呢類似《洪武正韻》,還需要陛下將翰林院的幾位編纂請來,解縉他們,臣才可以細說。”

正在這時,徐皇后和朱柏他們也進了暖閣,看到成淵也在,又聽到朱棣火急火燎的請解縉他們。

徐皇后笑道:“成淵,待會兒一起留下用膳,本宮有幾句話要與你叮囑。”

朱柏對朱棣拱了拱手,看向成淵笑著道:“本王和王妃說過幾日重陽節請你去登高,你不在府上,原來是進了宮裡來。”

朱棣卻不理他們,這會兒心臟砰砰直跳,成淵的建議與他心裡想的策略不謀而合。

兩炷香後,解縉,楊士奇,楊榮和胡廣等人匆匆而來。

徐皇后便自覺的帶著朱柏和湘王妃去了隔著屏風的內殿。

“臣楊士奇見過陛下。”

“臣解縉見過陛下。”

“楊榮見過陛下。”

朱棣看了眼他們:“今日朕讓你們來是有事,讓鎮國公給你們說。”

楊榮他們聽到朱棣沒有說俺,十分驚訝的看向成淵,當是成淵勸朱棣改過來的,紛紛投來敬佩的目光。

你們能不要腦補嗎……成淵站起來向三人拱拱手:“方才與陛下商議,想為請三位學士一同為大明留下一部名留青史的書。”

楊士奇自動過濾其他,只聽到要修一部名留青史的奇書,呼吸急促起來對成淵道:“不知國公爺說的書,具體是指什麼?”

解縉對成淵好感很多,又因為舉薦他寫過詔書,便高興道:“不知道陛下和國公爺想修什麼書。”

楊榮也點頭,表示他們會盡力而為的。

成淵看了眼朱棣。

“朕修的這部書,需要你們集天下讀書人之智慧……啊,其他的事宜便由成淵來與你們說。”朱棣看了眼成淵說道:“成淵!”

“臣遵旨。”成淵轉過身,“司馬遷用一部《史記》名留青史,成某以為永樂朝也該有屬於自己的鉅作。

集合從古到今,諸子百家,史經子集和佛經道經,民間戲曲,工藝和岐黃之術,占卜星象,陰陽之術,地理海志等。歷朝政事,歷史,文學名篇,等各方面的永樂全書,用它來宣揚大明。

各位,我們將這些收集整理,編寫後豈不是一部大典,也是前所未有的文化盛事,名為《永樂字典》和《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呢,在檢索字的下面首先要註明該字在《洪武正韻》中的音韻和最早的出處、訓釋,還要標明篆、隸、行、草、楷等各種書體和異體字,內容十分豐富。”

朱棣坐在身後,一旦成淵說的鉅作修成,這將會鞏固他的皇位和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