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4章:身為巨人,我的體重10萬噸!(第1/4頁)
章節報錯
6500萬年前,地球上曾經生活著一種體型龐大的生命,恐龍。
比如:大名鼎鼎的易碎雙腔龍。
易碎雙腔龍生活在1.9億年前的侏羅紀時期。
這種陸地巨獸的體型,達到恐怖的6080米,體重190~220噸左右,是目前為止真實存在的最大生物。
和現在的大象一樣,依靠體型的優勢, 在群魔亂舞的侏羅紀時期,易碎雙腔龍可以說是絕對的陸地霸主,霸王龍見了也得夾著尾巴倉皇逃竄。
超重的體型讓它們成為“地震製造者”,走起路來一步一個坑,但凡三隻以上出來散步,絕對可以走出“排山倒海、地動山搖”般的氣勢。
幹起飯來, 那就是妥妥的“史前大胃王”, 在這個侏羅紀時期,依靠體型的優勢基本沒有情敵。
但最後, 這種龐大的生物還是滅絕了。
關於這種恐龍的滅絕,科學家有很多種版本。
比如人們所熟知的行星撞地球。
但其實,這只是其中一個微不足道的因素。
真正導致恐龍滅絕的原因是——地球環境劇變,氧氣減少,重力增加,食物匱乏。
在白堊紀生物大滅絕之前,地球的氧含量還是挺高的,同時,重力也比這個時代要輕得多。
這就導致很多生物的體型,毫無節制的生長,達到了嚇人的級別。
蜈蚣體長3~5米。
蜻蜓翼展1~3米。
一隻蝸牛幾十斤重!
但是,後來,一系列災難的發生導致地球環境惡化。
空氣中的氧氣含量開始大幅度下降,重力也變得越來越重。
那些體型較小、以及生活在海洋中的海洋生物還沒什麼感覺,因為海水擁有巨大的浮力,能夠輕鬆托起它們幾十噸上百噸的沉重軀體。
然而,那些生活在陸地上的大型生物可就不同了。
能支撐它們沉重身體的只有骨骼。
現在, 星球的重力改變了,比以往任何一個時期都重。可它們骨骼的密度以及心臟功率並沒有跟著變硬和變強。
事實上,關於身體結構這方面的事情,也不是一兩天時間就能改變的。
一個物種想要進化出新的身體結構,往往需要幾十代、甚至幾百代的漫長時間。
比如人類,從古猿進化成人類,差不多耗時幾百萬年的光陰。
而對於災難,如果無法及時做出相應的調整,就必然會被殘酷的自然法則所淘汰。
恐龍生物是這樣。
超重的重力環境讓它們在史前的荒原上舉步維艱。
心臟負擔過重,無法將數噸重的血液及時泵送至全身組織。
再加上氧含量的急劇下降,以及可怕的史前大饑荒。
最終,這些稱霸地球數億年的古老史前生物,一隻接一隻地哀鳴著摔倒在了地上。
從那之後,地球上就再也沒有出現過體長超過10米的陸地生物。
而現如今,地球上最大的生物藍鯨,體長也才不過30多米。
但藍鯨屬於海洋生物,生長環境完全不同。
因為海水具有極大的浮力,能夠輕鬆托起它們沉重的身軀,不至於讓它們被自己沉重的身體壓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