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廳裡,所有人都用怪異的眼神看著季成。

他們怎麼都沒想到世界著名頂級藝鑑定大師查理.韋恩居然說這幅《雅各布三世的肖像》是真跡!

“真……真跡?”小李子率先傻了。

來昂.布來克也一臉暈菜道:“真跡不是在達利奇畫廊嗎?韋恩教授,你沒鑑定錯誤吧?要不重新鑑定一下呢?”

“就是,倫勃朗作品的真偽本來就很難鑑定,韋恩教授,哪怕你一時看錯了也非常正常。”麥瑞.朱希跟著說道。

在場眾人對此結果都報以懷疑的態度,這也不怪他們,誰讓達利奇畫廊那幅畫存在好多年了。

哪怕是史蒂夫.科恩此刻都有些遲疑道:“韋恩教授,你為什麼說這幅《雅各布三世的肖像》是真跡?有什麼證據嗎?”

季成見到眾人這幅反應一點都不覺得奇怪,明白眾人對這幅畫的態度,別說這群頂尖富豪見多識廣知道哪些知名藝術品在哪裡存放,哪怕是他這個相對而言對西方藝術品瞭解沒那麼多的人在八十年代時空初見這幅油畫的時候都懷疑真假呢。

“倫勃朗作品的真偽一直以來確實是個很難論證的問題。”查理.韋恩先是肯定了眾人的說法,“甚至在一九六八年倫勃朗研究專案還因此誕生,只為了明確指出一幅作品是不是倫勃朗的真跡,在二十世紀上半頁,人們相信倫勃朗留給後人六百到六百五十幅作品,但是,自從倫勃朗研究專案誕生之後,這一數字迅速萎縮至約二百五十幅。”

他推了推眼鏡停頓了一下,隨即繼續說下去,“有兩個關鍵因素影響了倫勃朗研究專案的順利執行。首先,它試圖藉助於委員會的評判,但評判的過程受制於優柔寡斷和群體思維。說一幅畫作‘不是’倫勃朗的作品比說‘是’更加容易而且風險低。在這種情況下,最苛刻的學者堅守他們的‘鐵律’,並以之影響他人。”

“其次,一些人認為,鑑賞本身已經過時了。‘新藝術史’認為,鑑賞是多餘的,是精英的做法,並不再被當作是藝術史學家和策展人的關鍵技能。社會、經濟和哲學的闡釋重塑了今日藝術界的秩序。因此,儘管關於倫勃朗作品的真贗問題時時發生,但廣泛而熱烈的辯論無法持續。越來越少的專家學者會主動參與這種辯論。當‘倫勃朗研究專案’開始揮動其歸因斧,其他人也加入進來,包括主要的博物館館長。倫勃朗學者緊緊抓住每一個疑問——如果作品x不再是‘正確的’,那麼可以肯定以類似方式完成的作品y和z也必須是‘錯誤的’。”

查理.韋恩看向眾人,“這就是倫勃朗真跡難定的主要原因。”

眾人聽得連連頷首,不得不說韋恩教授在專業知識這一塊確實很牛。

季成也暗暗佩服韋恩教授這一段近乎臨時“演講”如此的滴水不漏,一看就是有真才實學。

“題外說一句,這個專案一九九三年就被廢除了。”查理.韋恩補充了一句之後,迅速反駁眾人的觀點,“你們之所以認為眼前這幅《雅各布三世的肖像》是贗品,其主要原因是達利奇畫廊有一幅相同作品。”

“對。”小李子點頭。

其他人也露出預設的神情。

查理.韋恩教授不慌不忙道:“那麼,如果我們拋棄達利奇畫廊有一幅一模一樣的畫作這個觀念去看這幅畫,你們有沒有發現這幅畫具備了倫勃朗真跡的一切特徵呢?”

說著,他讓朱莉亞把畫拿起來對準眾人,然後開始詳細講解每一部分。

查理.韋恩指著畫像中的人物道:“倫勃朗的畫派不僅改變了從前呆板的肖像模式,而且開創了全新的風格。在他的處理之下,畫面更加形象逼真,而且內容世俗細膩,也比較傾向於巴洛克風格,在他後期的肖像畫中,表情畫面都非常的細膩,雖然複雜可是卻十分的和諧,倫勃朗也是這個畫派中的傑出代表,受到了人們的廣泛認可和高度的評價,你們看這幅畫是否如此。”

“呃,還真是如此。”

史蒂夫.科恩作為一名頂尖收藏家,這點鑑賞水平還是有的。

布來剋夫婦、麥瑞.朱希和亨利.克拉維斯四人亦是如此,他們對藝術品的鑑賞水平非常高。

“照韋恩教授你這麼一說,我仔細觀看了一下,這幅畫的人物肖像創作風格完全符合倫勃朗那種巴洛克風格,而且表情十分的細膩,複雜中卻讓人感到和諧。”麥瑞.朱希點評畫像。

“好,既然你們認同我這個觀點,我再說其他方面。”查理.韋恩繼續說道:“倫勃朗作品創作中往往對光線運用和空間的處理,往往會將整個畫面都描繪出獨特的運動率和節奏感,從而塑造出主次分明、人物突出的完美作品。”

“咦?這幅畫也是。”

“還真是倫勃朗一貫風格。”

眾人一邊鑑賞一邊交流著。

查理.韋恩趁機又道:“而倫勃朗的明暗法更是他獨特的藝術風格之一。倫勃朗對於光線的捕捉和處理是相當獨特的,彷彿是在一個全部黑暗的舞臺上,而一道道強烈的燈光都打在主要人物的身上,那種突出和對比,可以給人們視覺上造成強烈的衝擊。”

大家仔細一看可不就是如此?

隨後,查理.韋恩運用大量的專業知識引導眾人鑑賞眼前這幅畫,這一說足足半個小時,期間還讓搬來了x射線成像儀器、紅外反射成像儀器和紫外成像儀器等工具來輔助鑑定。

終於,鑑定完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