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10020年三月初,大秦北部、西部、東部戰線全線收縮,轉入戰略防禦。

三月二十三日,平靜許久的帝都響起了悠遠悲壯的鐘聲,起初帝都百姓以為又有大事發生,後來鐘聲連綿不絕,百姓才知是這是帝皇喪鐘。

這一日帝都鐘聲敲響八十一次,每次三響,大秦元帝駕崩的訃告傳遍大秦,大秦帝國皇族服喪四十九日,帝國政府官員佩孝7天,舉國一月內禁娛、禁婚、禁喪、禁宴。

元帝在位五十八年,因繼位之初就判斷出新紀元第二個萬年將在他的任上開始,便立了尊號元帝。

新紀元10000年,元帝改年號為新元,意為萬年之始,永珍朝元。

元帝一生無初眾功績,末年時期恰逢天下大亂,給這位帝王平淡的一生添上了不少哀嘆。

諡號慈仁哲行隱儉大秦元皇帝,算是平諡。按照元帝的功績,按照古代的規定,末期天下大亂,君主有責,應當給一個惡諡,不過大秦改制以後,帝王權利受限,帝國興衰不能再怪罪帝王,惡諡也就基本沒有。

元帝駕崩當日,聖和親王老祖宣讀元帝遺詔,大秦太子秦峋繼位大統,總領皇族、禁衛軍。

新帝改年號為清定,這個年號將這位新帝的抱負清楚無誤的告訴給了世人,蕩清宇內、平定四海。

元帝喪期之內,東北三州與西四州都暫停了軍事行動,似乎在給老皇帝的離世一點面子。

大秦與東北三州和西四州的戰爭已經進行了多年,大秦也發起了多次戰役,包括對於東面島州的海戰,但都收效甚微。

按理說大秦雖然丟失了九州之地,但這九州有五洲都是荒州,大秦的國力還要遠遠高於叛亂州,之所以三年未能平定,原因有多個方面。

大秦承平數百年,武德荒廢,軍備老舊,腐敗嚴重,山頭林立,禁衛軍和常規軍都存在諸多問題,士兵戰鬥意志薄弱,導致戰鬥力低下。

多線作戰,三面受敵。北方女神州、東北三州、東部島州、西面蜀州以及西山四州默契配合,每每大秦在一面有大動作,其它幾面就會施加壓力,導致大秦一直做不到全力應對一面,後勤、裝備

再加上九門與皇族之間的拉扯內耗,政府在皇族支援下,在各級與九門官員爭奪全力,相互攻訐、掣肘。

洪盟不斷在大秦內部各州不斷髮起叛亂,加上大秦對商人加強了賦稅,而控制經濟命脈的九門又將增加的賦稅轉嫁到百姓身上,導致百姓負擔更重,民生更加凋敝,民心愈加浮動。

種種問題導致大秦表面上還是一個巨人,實際上已經小病纏身,雖然不至於倒下,但想要收拾掉一圈的敵人已經力有不逮。

整個三年裡大秦都處於一種低迷的情緒之中,而元帝的死更給這層低迷濛上了一層悲傷。

百姓們水深火熱,可數千年的大秦也有相當一部分民心,起碼在中原州的百姓對大秦還很有歸屬感。

這部分百姓也是最難過、恐懼的。

歷史上的大秦沒有這樣困難過,哪怕曾經外族來侵也沒這樣落魄過。

百姓們的悲觀並不會影響某些人的意氣風發。

登基後的新帝秦峋終於成為了這個國家名義上的主人,憋了許久的政改終於放了出來,憑藉戰時狀態政府的權利,加上治安署和禁衛軍的保駕護航,開始全國強制執行。

商業稅率提高10%;

將礦產、能源、通訊、糧食、軍事研究五個重要領域的大型公司收歸國有;

施行常規部隊募兵制,擴充常規軍隊兵源,並且允許武者、術士進入常規部隊;裁撤軍隊冗官、庸官,以軍功為升遷標準。

降低農稅;增加科技裝備研發投入;

……

洋洋灑灑幾十條政改措施頒佈,震驚整個大秦,史稱清定新政。

這一系列的新政也被各方不斷解讀,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新帝的政策成為了老百姓們最熱門的話題,加上輿論引導,一時間新皇帝的英名甚至蓋過了老皇帝。

一些時事專家甚至給出了“千古明君”的名號。

而整件事裡被晾在一邊的議會也召開了幾次釋出會,從各種角度分析新政的不合理之處,但很快就被洶湧的罵聲中息聲。

時隔三年的九門家主會議幾次相約一直沒有開成。

八位家主在沒有皇族參與之下進行了一次秘密的會晤,從那天起,三年內都沒有反擊的八門開始展現出他們的實力。

武者協會、術士協會在軍中的骨幹開始爭奪實際掌控權。

全國最大的幾十家礦商、糧商、通訊商、軍工企業開始明裡暗裡違抗新政。

一些媒體、出版商、網路門戶開始出現大量新政弊端的言論,並且喊出了“防備帝制復辟”的口號。

元帝逝世四十九天之後,大秦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割裂狀態,經濟混亂,政壇分裂,各種思想言論橫行,工廠停工、學生示威在全國頻繁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