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混亂與硝煙的三年(第1/2頁)
章節報錯
劉正經這一走就走了一個月,走遍了草原原來的十大王帳,現在的十個城市。
說是城市,其實和內地比起來只不過是十座城鎮。
這一個月裡他親自發了二百多張代表證,整個草原都知道了百姓代表委員會的存在。
這種新鮮事物的出現,迅速成為整個草原茶餘飯後的話題,雖然牧民們並不瞭解那個小本本背後的真正意義,但並不影響他們的興奮。
草原歷史上從未有過牧民當家做主的時候,哪怕被重視的時候都沒有。
其它的政策也如火如荼的進行著,除了草原落後這個客觀條件以外幾乎沒有什麼阻力,原本草原上的特權階級已經被清理,而牧民則是神女忠實的信徒。
所有神女的決定都會受到堅決的擁護,短短的時間裡神女州的牧民們已經體會到了做“人”的幸福,現在誰要是說一句反對神女的話,一定會被牧民們打個半死。
神女州悄無聲息的發生著巨大的變化,而這種變化並不能躲開有心人的視線。
不同於從未把神女州放在眼裡的大秦,最關注神女州的是東北三州。
自從尹浩傳回劉正經革新會議的內容之後,鄭大就召集了洪盟內部的高層做了專門的研討。
後來就連不過問具體事物的宗庸和宗凡也都直接參與了討論分析。
洪盟高層們在極短的時間內重新制定了洪盟的綱領和發展路線,最明顯的一條就是“以民為本”。
洪盟內部會議之後,東北三州的官員就被韓澈召集開了一場線上會議,秘密頒佈了眾多整改,多數都是在民生和經濟領域。
然後給每個在軍中擔任將領的洪盟子弟每人發了一本《華夏遊擊戰韜略》,被列為絕密檔案。
這是劉正經在周遊草原的時候在二十四字綱領的基礎上,結合前世眾多經典戰役,與這一世界戰爭模式的結合版本,一共十餘萬字,卻被洪盟的戰略家們視為空前絕後的兵書。
除了東北三州,西四州因為和洪盟有千絲萬縷的關聯,也得到了一份份神女州的改革。
他們沒有那份《華夏遊擊戰韜略》。
僅是神女州的情報就讓新朝的那位神秘的領袖說了一句話,“治世之能,我不如他。”
這一個月內並非一直太平,神女州邊境少了大量兵力終究還是被大秦邊軍察覺。接壤的三州駐軍並沒有動,而是在東北方向發動了數個兵團的作戰。
東北三州半血腥半演變的方式並沒有消耗軍隊,原本的駐軍基本全盤接收。
但抵不過大秦軍源源不斷的兵源與用之不盡的炮火。
東北三州並沒有兵工廠,在獨立後臨時改建了幾個,產能有限,因此炮火做不到大秦軍那樣肆無忌憚。僵持一週之後東北軍開始收縮防線。
大秦軍節節緊逼,捷報頻傳。
而在蜀州方向上,雖然經過了兩次損失慘重的戰役,但大秦很快組織數萬裝甲不對,也沒有進攻,每天只是固定炮火洗地,目的就在於壓制和封鎖,防止蜀州與東北三州打配合。
就在大秦歡欣鼓舞認為半個月內可以一鼓作氣拿下東北三州的時候,東北軍宛如神兵天降一般,大股部隊出現在貪功冒進的兩萬大秦裝甲部隊之後。
破壞道路、毀壞橋樑、建立防空陣地,切斷了大秦軍的補給,而後發動了猛烈的進攻。
大秦連忙組織兵力救援,卻被圍點打援,多路中了埋伏,損失慘重。
很快陷入包圍的裝甲軍團在大量死傷之後成片的投降,東北軍收編了盡萬人,遣返數千人,槍斃數百人。
這個大秦重金打造的裝甲兵團就消失在了大秦軍隊序列之中。
大秦舉國譁然,同時東北軍指揮這場戰役的指揮官的名字也響徹整個大秦,洪盟兵堂,掌兵令。
只有洪盟的少數高層才知道這場勝利的主要功臣是誰,“戰術穿插”和“圍點打援”的經典運用。
當尹浩興沖沖找到草原上游蕩的劉正經之後,劉正經淡然一笑,理所當然。
大秦歷史上的戰爭中歷來都是忽視常規部隊作戰,最常見的就是用禁衛軍直接碾壓,在強大的武者軍團面前,常規部隊就像笨拙的孩童,根本抓不到禁衛軍的影子,己方的後方、指揮部就被打爛了。
但這場戰鬥不同,不知為何,大秦沒有出動禁衛軍,對此洪盟猜測是禁衛軍忌憚洪盟的高手,擔心被打空。
沒了禁衛軍,常規部隊的戰爭就簡陋了太多,萬年曆史上都沒有形成什麼戰術學說,這個世界的軍隊習慣了用武者分勝負,而常規部隊只是用來佔領。
所以不是原本的婁千沒有軍事才華,而是他們的思維都已經僵化,不存在常規部隊的戰法。
面對這樣的簡單粗暴的戰場橫推,的確能有效壓制住洪盟武者高手在戰場的作用,但面對劉正經帶來的戰法,吃虧是一定的。
這不是一個級別的戰術思想。
而婁千這種人,只要給他一點啟發,他就能舉一反三很好的應用。在這場戰役裡就有很多東西是劉正經的游擊戰韜略中沒有提到的,比如化整為零的潛入敵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