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斯和強勝的不歡而散,是因為蔡斯華區總裁庫爾茨不願意跟布萊倫硬剛去無休止的投入。

在他看來眼鏡行業只不過是蔡斯諸多業務中的一個,雖說這麼讓出去很可惜,但比起無休止的投入,還是及時收手比較好。

庫爾茨已經做過計算,哪怕硬剛到底,也最多能拿到百分之三四十的份額,還是要和強勝平分的三四十,庫爾茨認為這麼一點份額市場根本不值得自己那麼投入。

當然不值歸不值,卻並不意味著庫爾茨會因此放棄,甚至這就是他要跟強勝不歡而散的重要原因,他準備自己單幹。

因為庫爾茨對李斯特那番分析也相當認可,他也認為陽光眼鏡為了跟自己爭奪市場,同樣花費了大量資金,搞不好現在已經到了極限,可正是因為這樣,庫爾茨才越認為自己應該在這時候收手。

不僅僅是對投入收益的簡單計算,更是對布萊倫這種跨國豪強的性格瞭解。

投入巨資各種營銷壟斷市場,然後就該收割市場讓賬面盈利。

任何跨國企業基本都是這個套路,你投資大量資金,為了彌補賬面虧損,也必須這麼做,庫爾茨認為就算換成自己或者蔡斯,也依然跳不出這個輪迴,

那麼最好快速收割市場讓賬面盈利的方法就是漲價。

反正壟斷了市場有定價權,漲價是最直接有效的收割辦法,這也是全世界屢試不爽的招數,庫爾茨主動避讓就是為了讓布萊倫判斷自己已經贏得了競爭事實上壟斷了市場,然後開始漲價收割。

當然不管你怎麼事實壟斷了市場,只要你漲價必然會引起市場的反感,而這就是庫爾茨的機會。

庫爾茨認為一旦陽光眼鏡開啟漲價,大概會丟失十個點左右的份額,如果自己在背後也推波助瀾的話,搞不好可以把這個份額拉高到二十個點左右。

這麼不費吹灰之力就能拿回十到二十個點的份額,不比和強勝一起跟布萊倫正面硬剛要更划得來嗎?

不光庫爾茨這麼打算,事實上李斯特同樣也有這樣的打算。

雖然李斯特很積極要聯合庫爾茨跟陽光眼鏡布萊倫一決勝負,但並不意味著李斯特就死心眼認準這一條路了,正好相反,李斯特早想好等陽光眼鏡漲價收割市場時,自己出手搶奪對方因漲價丟掉的份額。

正是這樣,在繼續聯合被庫爾茨拒絕後,李斯特非常乾脆的轉身離開。

不管庫爾茨還是李斯特,他們之後都不斷召集中層開會,討論關於陽光眼鏡漲價後的應對方案,甚至他們還專門請人寫好了批判通稿,以及揭露陽光眼鏡和布萊倫背後勾結的蠅營狗苟。

可以說兩家都已經摩拳擦掌準備好等布萊倫開啟漲價浪潮。

然而當陽光時尚眼鏡的廣告推出,以及在十六歲花季裡的廣告植入,卻一下跌碎了他們的眼鏡。

什麼情況?陽光眼鏡和布萊倫居然沒打算漲價,而是透過推出高檔新品來收割市場嗎?

法克!這不可能!

這結果讓庫爾茨和李斯特都非常抓狂,他們感受到了撲面而來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