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徹腦海忽然劃過一抹想法,讓葉銘去調查一下《南韻粵聲》這部紀錄片的盈利情況。

葉銘剛開始只以為顧徹是想要了解一下,他當旁白的紀錄片取得怎樣驚人的成績,於是便應了下來,沒有多想。

紀錄片不像電視劇,每週都要連續播放好幾天,一播就播個五六集。

紀錄片錄製下來,可能總共就只有那麼十幾集,甚至更短集數的內容。

所以接下來,《南韻粵聲》是以每個週末播放兩集的形式,來跟大家見面的。

它採取的是雙同步播放,電視平臺跟網路平臺共同在一個點上線,沒有分誰先誰後。

同時,在紀錄片招商廣告方面,也是罕見地採取了雙同步廣告投放。

如果你買了網路渠道上的廣告位置,那麼你就得在電視臺上也買一個位置。

第一、二集的《南韻粵聲》出來時,南洲企鵝影視分部並沒有給節目內容安排什麼廣告,因為招不了商。

這是部紀錄片,很少有廣告商願意在紀錄片上投放廣告,畢竟沒多少人看紀錄片。

哪怕這部紀錄片有顧徹作為擔保,但顧徹也只是以聲音的形式貫穿整部紀錄片,而不是從頭到尾的露臉。

所以廣告商也不看好這部紀錄片的轉換形式,於是這導致《南韻粵聲》在一開始招商時就遇冷了。

好在熊炳東也早有見地,知道不可能從廣告商這邊入手獲得盈利,所以一早就跟南洲的電視臺談好了引進雙同步播放的版權。

電視臺買下了播放權,就已經足夠讓《南韻粵聲》的製作回本了。

沒有虧錢,就是最大的收穫。

——在《南韻粵聲》還沒正式上線時,熊炳東是這麼想的。

他已經很高興了,不虧錢就是好事啊!

顧徹還是很有本事的。

如果在那之後顧徹還要跟他合作開發跟粵劇有關的影視節目,熊炳東也願意考慮考慮,畢竟不虧錢啊!

娛樂圈裡有一些劇,就是為了人情往來誕生的。

只要不虧錢,投入一點精力就能給別人賣一個好,這已經是很不錯的買賣了。

但在《南韻粵聲》正式上線之後,熊炳東的想法完全變得不一樣了。

這麼驚人的資料,已經遠遠超過了線上電視劇或電影的能量。

這部紀錄片,要火!

熊炳東一下意識到,南洲企鵝影視分部的商機要來了。

顧徹的這部紀錄片不僅不虧錢,還能反過來賺錢!

於是在《南韻粵聲》上線的第二天後,熊炳東就對外放出了招商的訊息,說後天會舉行一場招商會議,感興趣的人可以過來參加。

這條訊息放出去,不說其他圈裡人還知不知道,起碼顧徹這邊很快就知道了。

因為熊炳東特意向葉銘詢問了下,覺得紀錄片可以獲得怎樣的廣告商,變現利潤是最高的。

他只是問一問,向葉銘瞭解一下,並不一定會按照葉銘的想法來招商。

但葉銘背後站著顧徹,如果顧徹發話了,熊炳東是有很大可能會傾斜滿足於顧徹的想法,去招收顧徹想要的廣告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