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八 圖荊州計奪智取 宴銅雀武爭文薈 一(第1/2頁)
章節報錯
卻說諸葛亮欲將魏延斬首,關羽驚問:“文長有功無罪,軍師何故相害?”
諸葛亮說:“食其祿而殺其主,為不忠;居其土而獻其城,為不義。似此不忠不義之人,故先斬之,以絕禍根。”
魏延抗辯說:“何為忠?何為義?漢室氣數已盡,曹操狠抱漢室殭屍,假借天子之名,欲統天下,諸侯割據抗爭,豈為不忠?劉皇叔依曹操,投袁紹,奔劉表,先生屢教皇叔奪佔荊州諸郡,豈為不義?司馬徽先生曾言‘識時務者為俊傑’,良鳥擇木而棲,良將擇主而事。吾在襄陽就欲隨皇叔,因被截殺尋覓不見,只得屈身於長沙城中,以待皇叔兵至。眼見韓玄不識好歹,欲斬黃漢升老將,這才仗義救起黃老將軍,斬殺了頑固守將韓玄,將城奉獻給雲長,怎麼就成了不忠不義之人了呢?”
一席話說得諸葛亮緊搖羽扇,情緒方才慢慢穩定下來。
黃忠上前求情說:“吾乃降將,本無說話之份。奈若非文長,老夫已成韓玄刀下之鬼。若斬文長,老夫豈敢苟活於世?”
劉備聞魏延所說振振有辭,對自己如此仰慕忠誠,急忙說:“若斬文長,恐降者人人自危,望軍師恕之。”
諸葛亮指著魏延說:“吾今且饒汝性命,當盡忠報主,勿生異心。否則,定斬不饒。”
魏延看看劉備,瞅瞅關羽,瞧瞧黃忠,然後唯唯連聲而退。
劉備欲命黃忠為長沙太守,黃忠以年老推託:“老夫年邁,怎當此任?今劉景升侄子劉磐閒居攸縣,可召回任之。”
劉備即差人往攸縣(今湖南株洲攸縣)取回劉磐,執掌長沙郡。
荊州南部四郡已平,又有廬江郡雷緒率部曲數萬前來歸順。
劉備回到荊州治所公安,賢士多歸,錢糧廣盛,將軍馬分散屯據隘口。
孫劉兩個政治、軍事集團為了共同利益,聯合抗擊強敵;赤壁戰勝了曹操,為了各自利益,圍繞荊州,爾虞我詐,你計我謀,明爭暗鬥,展開了角逐,生出許多細梢末節。
先是孫權集團認為曹操奪取了荊州,東吳大敗曹操功大,荊州應屬東吳;劉備集團則認為若無諸葛亮祭風助周瑜火燒戰船,怎能戰勝曹操,又因荊州原屬劉表,當為其子劉琦所有,劉備代侄管理荊州,順理成章。
不久,劉琦因病身亡。
劉琦死後,周瑜派魯肅討要荊州;劉備依諸葛亮計,立一紙文書,說是暫借荊州為本,待取西川后歸還荊州。
恰值甘夫人去世,劉備沒了妻室,周瑜設施美人計,將孫權的妹妹許配劉備為妻,欲將劉備誆至南徐作為人質,換取荊州,又演繹出諸多精彩:呂範奉命為媒,往荊州提親;劉備招搖過市,往東吳就親;吳國太甘露寺相婿,弄假成真;洞房紅炬閃爍兩情相悅,四周槍戟森列,刀光劍影;劉備被困黃鶴樓,念及洞房風花燭光,樂不思歸;趙雲三拆錦囊計,逃脫牢籠,結果是,東吳弄巧成拙,賠了夫人又折兵;劉備在趙雲保護下,擺脫了周瑜水路攔截追殺,被諸葛亮安全接回荊州。
這些後世眾人耳目能祥的故事情節不再重述。
卻說曹操赤壁大敗,建安十四年(二零九年)三月,軍至譙,製作輕舟,訓練水軍。
七月,從渦河入淮,出肥水入合肥,見隨軍出征將士或感染疫氣,或戰死疆場,或被俘無歸,家室怨曠,百姓流離,甚為悲傷。下令:“對於死者家無基業難以生存的,縣官勿絕廩,長吏存恤撫循,以稱我意。”安排揚州郡縣官吏,開芍坡屯田,興修水利,發展農耕。
赤璧戰後劉備佔有了荊州大部及附近諸郡,孫權力量也日益壯大,曹操實現統一天下的理想阻力很大,常思報赤壁之敗之仇,只是擔憂周瑜計高,孔明謀廣,孫劉併力,不敢輕進。
為破孫劉,更欲求賢納士。曹操於建安十五年(二一零年)春,親寫《求賢令》說:“自古受命及中興之君,曷嘗不得賢人君子與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賢也,曾不出閭巷,豈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賢之急時也。‘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不可以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後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懷玉而釣於渭濱者乎?又得無有盜嫂受金而未遇無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
《求賢令》文章雖短,但事理完備,不但明確地提出了“不拘一格,唯才是舉”的用人導向,而且展現了高超的文學才能。
全文灑脫清峻,不加雕彩,說事言理,明白如話,於細細評說、反詰疑問中隱含著對賢才的一片誠摯渴求之心;雖不注重辭采藻飾,但卻饒有風味,用詞形象貼切,比喻生動恰當。如運用姜尚、陳平事,沒有更多地鋪敘,而是以事出論,巧妙地將歷史事實與人才標準統一起來,借史證己,以己說史;既增強了說服力,又使應用文字平添了一種文學意味;既容易使臣僚從歷史中體悟現實,又使自己提出的求賢標準有堅實的歷史基礎,可謂小中有大,實中有虛。
曹操一直都非常重視對人才的選拔和任用,力矯時弊,多次下求賢令,實行“唯才是舉”。他不但不拘一格選用帶兵打仗的人,如選“于禁、樂進於行陣之間,取張遼、徐晃於亡虜之內,列為名將”,武將成林;也很重視選拔多謀善治的治理人才,“拔出細微,登為牧守者,不可勝數”,謀士成群;同時,還極為重視文人的培養和任用,開創了“彬彬之盛”的建安文學新局面,除他與兒子曹丕、曹植被譽為“三曹”外,還湧現出了“建安七子”和蔡文姬等一批建安時期優秀文學代表人物。
蔡文姬就是建安時期與七子相頡頏並以才華著稱的女作家蔡琰,是東漢譽滿天下的文學家蔡邕的女兒,自幼就有很好的文化教養,史載她“博學有才辯,又妙於音律”,《三字經》說“蔡文姬,能辨琴”。
蔡琰九歲時,父親蔡邕夜間彈琴,突然斷了一根弦,蔡琰說:“是第二根絃斷了。”
蔡邕說:“你這不過是偶然說中罷了。”於是故意弄斷一根問她,蔡琰說是第四根。
蔡琰一生遭遇極為不幸,幼年曾隨獲罪的父親度過一段亡命流離的生活。
十六歲時,嫁給河東衛仲道為妻,不到一年,衛仲道咯血而死,因無子女回家寡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