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曹操即席演說,坦露心機,眾皆參拜:“雖伊尹、周公,也難與丞相相比。”

文人才子見曹操出口成文,衝破漢代以來散文舊框束縛,清新灑脫,無不心悅誠服,稱讚為“文章之楷模”。

曹操大喜,令置酒設宴,同飲慶賀。

曹操連飲數杯,一時興起,喚左右捧過筆硯,欲作《銅雀臺詩》。正要下筆,忽報東吳來使求見。

曹操令人喚入。

來使參拜畢,呈上奏表:“受孫侯派遣往許都拜見丞相,聞知丞相會群臣於鄴郡慶賞銅雀臺,特趕來候見。今荊州大部已屬劉備,孫侯把妹嫁給劉備,並表奏劉備為荊州牧。”

曹操看完奏表,教人引來使往臺下就坐。

來使去後,曹操說:“孫權赤壁獲勝,本應攻佔荊州,卻被劉備索取,反而將其妹嫁給劉備,表奏劉備為荊州牧,不知何意?”

程昱說:“孫權本忌劉備,欲以兵攻之,又恐丞相乘虛而擊。故遣使表薦劉備,一來可安劉備之心,二來示意孫劉結好,不可輕易動兵,以塞丞相之望。”

曹操點頭稱是:“若能拆散孫劉合力,事當能濟。”

程昱說:“孫權倚重依靠的是周瑜,而周瑜卻忌恨劉備、諸葛亮。丞相若表奏周瑜為南郡太守、程普為江夏太守。這樣一來,周瑜必以劉備為仇,奪取荊州。待孫劉相互吞併,兩敗俱傷,乘間圖之,可收一鼓二敵之效。”

曹操又說:“北方既定,但由於連年混戰,百廢待興,吾當大力招攬厚民善治人才,儘快恢復生產,發展經濟,促進百姓安居樂業。”

程昱說:“華歆華子魚,詔拜豫章太守,善於治理,因為政清不煩,吏民感而愛之。孫策經略江東,豫章乃成一葉孤舟。華歆顧及百姓安危,保護軍吏生命,不戰而歸附孫策。若假天子詔命邀其來京,即可慰籍孫權,又可為我所用,豈不兩全其美?”

曹操說:“善!”遂召來使上臺,重加賞賜,即回許都,表奏周瑜為南郡太守,程普為江夏太守,邀請華歆作為通好使節速至許都。

來使奉詔回到東吳,見了孫權,奉上詔命,備說曹操邀請華歆進京通好之意。

孫權不想讓華歆離開,華歆對孫權說:“吳侯因為能遵奉皇帝之命,這才能與曹公結下友誼,但這份友誼還不牢固。讓我去那邊為您加深,豈不更好?留我在此,是養一個無用之物,這不是好辦法。”

孫權聽了很高興,於是答應送他入京。

華歆離開江東時,賓朋好友及昔日同事千餘人都趕來相送,並贈送了“數百金”的鉅額錢物。

華歆是來者不拒,暗中卻在贈金上作了標記。

臨行之日,他把賓朋好友所贈財物全擺出來,對送行者說:“本來沒有拒絕諸位饋贈之心,所以收受的禮品很多。想著我這次是孤零零地單車遠行,本來是無罪之身,但懷藏壁玉就有被殺的理由,望賓朋好友為我想一個萬全計策。”

眾人誰也沒有保證他帶著沉重的金銀珍寶上路而十分安全的計策,只好收回原來的贈予,無不佩服其高尚的品德。

華歆就這樣兩袖清風來至京師,很受曹操器重,被授任為議郎,兼司空軍事,後升任尚書,又轉升侍中。

且說周瑜與曹仁江陵鏖兵,劉備用諸葛亮計,以助周瑜為名,教趙雲暗奪取了江陵,氣得周瑜大叫一聲,金瘡迸裂。

周瑜用美人計,賺劉備至南徐為質換取荊州,又被諸葛亮設計逃脫,賠了夫人又折兵,再次氣得金瘡迸裂,倒在船上。

今被詔封南郡太守,意欲報仇,上書孫權,乞令魯肅去討還荊州。

孫權對魯肅說:“子敬昔日擔保把荊州借給劉備,卻一直遷延不還,等待何時?”

魯肅說:“文書上明白寫著,得了西川便還。”

孫權叱說:“只說取西川,遲遲卻不動兵,豈不等老了人?”

魯肅說:“吾願前往去說。”遂乘船往荊州去見劉備。

再說劉備與諸葛亮在荊州廣聚糧草,調練軍馬。

早有諸葛亮派往許都的密探來報:“曹操鄴城設宴慶賀銅雀臺,武將顯能,文人薈萃。回到許都,表奏周瑜為南郡太守,程普為江夏太守。”

劉備聞聽笑說:“曹操赤壁大敗,聚集將領顯能到還罷了,弄去一般文人雅俗,吟詩作賦,豈不是敗中取樂,自我聊慰?”

諸葛亮暗忖:曹操靠武縱馬定乾坤,憑文提筆安天下,所慮極遠,帝王之略也。便對劉備說:“曹操表封周瑜、程普,是想讓孫權放鬆警惕,以便與我爭奪荊州,致使兩敗俱傷,從中取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