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五 白狼山出奇制勝 易州城臨終妙算 二(第1/2頁)
章節報錯
且說公孫度意欲圖謀王位,有人便將這塊奇石告訴給對公孫度說:“這塊石頭的形狀與漢宣帝的冠石相似,它所在的延裡,又與你父親的名字相同。社是祀土地神的地方,表明您應該擁有天下的土地,而有三公作為輔佐。”
公孫度甚為高興。
原河內太守李敏,在郡中知名度很高,公孫度想要強行徵辟他,但他又不喜歡公孫度的所作所為,又惟恐公孫度加害自己,於是帶領全家遷居到了一處海島。
公孫度得知後,大為惱怒,掘開李敏父親的墳墓,開啟棺材焚燒屍體,又誅滅了李氏宗族。
公孫度分遼東郡為遼西和中遼兩郡,分設太守之職,渡海收取東萊各縣,設營州刺史;自封為遼東侯、平州牧,追封其父公孫延為建義侯。為漢朝的兩位祖先立廟宇,按照古制在襄平城南設壇,在郊外祭祀天地,親耕藉田,治理軍隊,出行時坐著皇帝才能坐的鑾駕,帽子上懸垂著九條玉串,以頭戴旄帽的騎兵為羽林軍。
曹操徵召公孫度做武威將軍,封永寧鄉侯,公孫度說:“我在遼東稱王,要永寧幹什麼啊!”將印綬藏於武器庫中。
建安九年(二零四年),公孫度去世,其子公孫康繼承其位,將永寧鄉侯封給弟弟公孫恭。
公孫康繼位後,聞知曹操攻佔了鄴城,竟然產生了攻取鄴城的念頭,聚眾商議說:“聽說曹公遠途出征,鄴城沒有防守的準備,現在我想用三萬步兵、一萬騎兵,直攻鄴城,誰能抵禦!”
眾將皆以為然,惟涼茂持反對意見。
涼茂字伯方,兗州山陽郡昌邑(今山東昌邑)人,少年好學,議論事情常常引經據典,用以處理是非,很受曹操欣賞,被徵召為司空掾,考試名列優等,補官為侍御史。
當時泰山盜賊很多,曹操舉薦涼茂擔任泰山郡太守,一月之內便平定了盜賊,安定了一方,用襁褓揹負嬰兒前來的人有一千多戶,顯現了善於治理的才能,又轉任幽州樂浪郡太守。
公孫度在遼東擅自留下涼茂,不放他去就任,涼茂始終沒有屈服,今見眾人都贊成攻打鄴城,挺身而出說:“近來海內大亂,國家將要傾覆,將軍您擁有十萬人之多的兵力,安坐家中,觀看各方的成功與失敗,作為君主的臣下,本來應該如此。曹公憂慮國家危機敗亡,憐憫百姓疾苦危害,率領正義之師為天下人平叛肅亂,功勞巨大,德行廣佈,可以說是當今天下獨一無二的了。曹公只因冀州剛剛平定,百姓初步安頓下來,才沒有責罰將軍的罪過罷了!而將軍您卻想要興兵向西,豈不坐實了叛漢罪名,那麼生存與滅亡的效驗,朝夕既定。請將軍好自為之!”
眾將聞聽,皆震驚心動。公孫康思忖良久:“涼茂的話對啊。”方罷攻鄴之念。
公孫康聞報袁熙、袁尚與單于蘇僕延引數千名騎兵來投,遂召集本部屬官商議。
有人建議:“曹操平定了烏桓,可能還會進兵遼東,不如接納二袁及蘇僕延,助我抵禦曹軍。”
涼茂則說:“袁紹在日,常有吞併遼東之心,今其子兵敗將亡,投奔烏桓,導致烏桓被殲,無處依棲。今來相投,實有鳩奪鵲巢之意。若容納,可謂是引狼入室,後必相圖。不如賺入城中斬殺,將首級獻給曹公,方保遼東安定。”
公孫康猶豫不決,公孫恭說:“可派人前往探聽。若曹兵來攻,則留二袁相助;如其不動,則殺二袁獻給曹公。”
公孫康以為是兩全之計,即派人前往探聽訊息。
且說袁熙、袁尚與蘇僕延進入遼東,密議說:“遼東軍兵數萬,足可與曹軍抗衡。今暫投靠,後當誅殺公孫康而奪其地,養成氣候抵抗中原,收復河北,圖謀天下。”
商議已定,入見公孫康。
公孫康將袁熙、袁尚及蘇僕延留在館驛安歇,將所帶兵馬另處安頓。
三人幾次求見,公孫康推說有病,不即相見。
不數日,探馬回來報說:“曹公兵屯易州,毫無進兵遼東跡象。”
公孫康即令刀斧手預先埋伏,然後召見三人。
禮畢,公孫康命坐。
時值天氣嚴寒,袁尚見床榻上並無衣物被褥,心生疑慮,對公孫康說:“願鋪坐席。”
公孫康申斥說:“汝等頭顱將行萬里。哪裡還需要坐席?”喝令刀斧手,將人頭砍下,裝入木匣,派遣涼茂往易州獻給曹操。
再說曹操在易州按兵不動,夏侯惇、張遼等勸說:“如不下河東,當回許都防備劉表。”
曹操說:“等袁氏兄弟首級到來後,即便回兵。”
眾皆暗笑。
忽報公孫康遣人來獻袁氏兄弟首級,曹操迎見。
涼茂呈上袁熙、袁尚、蘇僕延三人首級及公孫康書信。
曹操大笑說:“果不出奉孝所料。”遂授公孫康為左將軍,封襄平侯,留涼茂在冀州任魏郡(郡治在今河北臨漳縣)太守。
眾皆驚問:“何謂不出奉孝所料?”
曹操方拿出郭嘉臨終所書讓眾觀看,書略雲:“聞悉袁熙、袁尚往投遼東,明公切不可以兵加之。公孫康久畏袁氏吞併,二袁往投必疑。若以兵相擊,必併力迎戰,急不可下;若緩圖,則自相殘殺,勢之必然。”
眾人見了郭嘉所書,皆稱讚郭嘉神機妙算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