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六 救戰俘蔣幹治閩中依呂蒙周瑜救彝陵一(第1/2頁)
章節報錯
卻說曹操赤壁大敗,被曹仁接應至南郡治所江陵暫歇。
次日,曹操對曹仁說:“吾今暫回許都,收拾軍馬,必來報仇。荊州託付給你管理,汝可與徐晃保守南郡;吾已派夏侯惇去把守襄陽;合肥最為緊要,吾令張遼為主將,樂進、李典為副,保守此地。但有緩急,當飛報我知。”曹操分撥已定,遂引眾及荊州新降文武各官,自回許都。
臨行,曹操將一錦囊交付曹仁:“吾有一計,密留給汝。非急休開。若事急開啟,依計而行,使東吳不敢正視南郡。”
曹操走後,曹仁自遣曹洪前往奪取彝陵。
彝陵守將襲肅系劉璋部將,奉命率三百人馬守城,聞曹洪來攻,自料不敵,開門投降。
曹洪據守彝陵,以防周瑜。
且說周瑜赤壁大獲全勝,收兵點將,犒賞三軍,按功勞薄申報吳侯請賞,重賞黃蓋、甘寧等有功將領,教往西山庵後請龐統,去人報說四處尋找,不知去向,只好作罷;教人後寨放出蔣幹,邀請入帳。
蔣幹進帳施禮:“恭賀公瑾立下如此蓋世功勞。”
周瑜說:“若非子翼盜書,使曹操殺了蔡瑁、張允;又引薦士元往施索船計,吾計安能成功。論來,子翼功不可沒,早已記入功勞薄。”
蔣幹說:“些許小功,當拜公瑾所賜。”
周瑜說:“但不知子翼此次過江,意欲何為?難道是恐被曹操識破,徒傷性命嗎?”
蔣幹說:“此其一也。”
周瑜笑說:“師父評價‘子翼大智若愚,心胸開闊。’曹操必視子翼憨厚若呆,豈有識破之理?”
蔣幹也笑說:“師父評價‘公瑾聰慧機敏,只是氣量小些。’公瑾如此氣量,尚能從蔡中、蔡和不帶家眷識破詐降之計;黃公覆不帶家屬而降,曹操豈不知有詐?實不相瞞,曹操斬殺蔡瑁、張允即已後悔,只是沒有說破而已。今番允我再度過江,一是見約定日期即到,卻不見黃公覆蹤影,讓我前來打探訊息;而實是想借刀殺人,借公瑾手將我剷除。吾知其謀,假作不知,請求派一心腹做我隨從,以便傳遞訊息。否則,蔡中、蔡和已被公瑾控制,黃公覆以攜帶家屬為由更改約期訊息如何傳遞,曹操又怎能相信?公瑾火攻之計豈不功虧一簣?”
周瑜細想蔣幹三次過江細節,恍然大悟。
蔣幹說:“吾雖在曹營,但老母家小均在江東,更不敢忘與公瑾同窗情誼,分別時相抱而泣,互吐肺腑的情景。”
原來二人同窗三載,非常要好。
臨別時,周瑜勸蔣幹與他一起留下輔佐剛剛起步的孫策成就一番事業。
蔣幹意投曹操,說是多加歷練,願作周瑜內應,以備日後需要時助周瑜一臂之力。
周瑜感激不已,相泣而別。
周瑜回想起與蔣幹當年同窗及分別時的情景,看著眼前這個暗助自己憨厚若呆的同窗,頓生別樣感覺,教人別寨單獨立帳,讓其居住,好生招待,等候重用。
這天,蔣幹正在帳中看書,忽聞陣陣撕心裂肺的慘叫,不禁大驚,慌忙奔出帳外,順聲音來到江邊,見江東士兵正把俘獲的曹營士兵身上綁上石頭,沉入江中。
蔣幹詢問兵士為何如此,兵士回答說是奉周都督之命,將全部俘虜丟入江中淹死。
蔣幹說他去周都督處求情,讓兵士暫緩往江中丟人。
當他風風火火趕到中軍大帳時,見周瑜正與諸將商議奪回荊州之策。
蔣幹直呼:“公瑾,知江邊正在殺人乎?”
周瑜抬頭看是蔣幹:“你說的是殺曹營俘虜的事吧!這是我下的令,豈能不知。子翼來的正好,吾等正議如何奪回荊州,敢問有何妙計?”
周瑜說罷,回頭去看地圖,不再理會。
蔣幹緊走幾步,來到周瑜身旁,接著說:“公瑾,那可是數萬條人命啊,你難道真的無動於衷!”
周瑜立刻沉下臉來,看著蔣幹說:“子翼,如果今天把曹軍放回,回到北方,明天又會成為我們的敵人,豈不是放虎歸山,自己給自己樹敵!”
蔣幹說:“徵兵服役,出於無奈。皆為父母所生肉體之軀,誰不惜命?若給活路,定感都督恩德,豈再為敵?曹操招撫青州黃巾得三十萬眾,收編成青州兵,兵民屯田,以供軍需,得以強大,當以借鑑。”
周瑜默然不語。
魯肅在旁:“子翼所言,不無道理。”
周瑜說:“以子翼之見,怎麼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