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說王璨避亂至荊州投靠同鄉劉表,因狀貌不楊,沒被劉表看重,一篇《登樓賦》改變了劉表對他的輕視態度,待為上賓。

當長沙太守張羨聽從桓階建議,舉長沙、零陵、桂陽三郡之兵背叛劉表時,劉表為了出師有名,便叫王璨寫一篇征討檄文。

王璨在《三輔論》中寫道:“長沙不軌,敢作亂違,我牧睹其然,乃赫爾發憤,且上徵下戰,去暴舉順。”

劉表便以 “去暴舉順”為名發兵討伐。

袁紹病死,兩個兒子袁譚、袁尚兄弟鬩牆。

劉表為了勸和,讓王粲起草了《為劉荊州諫袁譚書》和《為劉荊州與袁尚書》。

書中勸解袁氏兄弟毋作鬩牆之鬥,應當聯合禦侮,既曉之以理,又動之以情,甚有文彩。

王璨詩賦以及富有文采的散文成就了他“建安七子”的地位,被後人稱為“七子之冠冕”。

劉琮見王璨也勸歸降曹操,便問:“為何?”

王璨說:“曹公兵強將勇,足智多謀。曾擒呂布於下邳,摧袁紹於官渡,逐劉備於隴右,破烏桓於白狼。梟除蕩定者,不可勝計。上奉天時,下順民意,天下一統,大勢所趨。今率大軍南下荊襄,勢難抵敵。歸降曹公,實乃長策,不可遲疑,免生後悔。”

劉琮說:“先生所見極是,但須稟告母親知道。”

話音剛落,只見蔡夫人從屏後轉出:“既是眾人所見相同,何必告我。”

劉琮見母親同意,便寫降書,令宋忠潛地往曹操軍營投獻。

宋忠領命,到宛城見了曹操,獻上降書。

曹操大喜,重賞宋忠,吩咐宋忠回去,教劉琮出城迎接,許其仍為荊州之主。

宋忠辭別曹操,將欲渡江,忽見關羽引一支兵馬過來,躲閃不過,被關羽喚住,細問荊州之事,先是隱諱,經不住再三逼問,只得一一實告。

關羽大驚,將宋忠帶到新野見劉備,備說其事。

劉備大哭。

張飛大叫說:“現在哭有何用?不如殺了宋忠,隨後起兵渡江,奪取襄陽,殺了蔡氏、劉琮,然後迎戰曹操。”

劉備說:“汝且緘口,吾自有斟酌。”

轉而喝叱宋忠:“汝知眾人作事,何不早來報我?今將汝斬首,也於事無補,自去便了。”宋忠拜謝,抱頭鼠竄而去。

劉備正憂傷間,忽報劉琦差伊籍到來。

劉備感昔日相救之恩,降階相迎,再三稱謝。

原來劉琦在江夏聽說父親病故,未見報喪,便差人往襄陽打探,知繼母與蔡瑁故不報喪,竟立劉琮為主,恐劉備不知,特遣伊籍前來通報,並約劉備起兵,同往襄陽問罪。

劉備便將宋忠所說劉琮已經投降曹操之事,通報給伊籍。

伊籍說:“若如此,皇叔不如以弔喪為名,引誘劉琮出迎,就便擒下,誅其黨羽,奪取荊州。”

諸葛亮說:“機伯所言極是,主公當從其言。”

劉備垂淚:“吾兄臨危託孤,今若誅其子奪其地,所積‘仁義’之名將付之東流。”

諸葛亮說:“廢長立幼,亂悖倫理;將父業拱手讓敵,喪地辱祖,世人不齒。若主公依機伯之言,奪取荊州,奉劉荊州長子為主,幫其清理門戶,可謂德行善舉,天下必然稱讚主公,”

正議論間,探馬飛報曹軍已至博望。

劉備急忙教伊籍回江夏讓劉琦整頓軍馬,一面與諸葛亮商討拒敵之計。

諸葛亮胸有成竹地說:“請主公放心,前番一把火燒了夏侯惇大半軍馬;今番又來,仍用火燒,再加水堵,以阻進攻。只是新野已待不住,不如早去樊城。”

劉備說:“一切聽從軍師調遣。”

諸葛亮一面差人四門張榜,通曉百姓,不論男女老幼,願從者,即隨軍往樊城暫避,不可自誤;一面聚集眾將聽令。如此這般調撥完畢,要求各自依計而行。

接下來,就是火燒新野,水火夾擊,殺得曹軍暈頭轉向,摸不著頭腦。

曹操雖然搶佔了新野,卻是一座被燒得千瘡百孔的空城。

曹操惋惜不已,急忙令軍士修復城池,留一官吏暫領新野,出榜安撫所屬鄉亭百姓,安心生活,不得荒廢農耕;一面聚集兵馬進取樊城,號令“不得誅戮百姓。”

劉備自覺樊城難守,與諸葛亮商議對策。

諸葛亮說:“可放棄樊城,去襄陽暫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