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張達找範強商議刺殺張飛之事。

張達說:“我受傷被救至鄧屯,莊主鄧盛待你我親如兄弟,你我誓言為其報殺兄之仇。莊主唯恐你我受到傷害,決不應允,你我才不辭而別。今斬殺鄧茂將軍元兇張飛正在此間,不如趁其酒醉將其刺殺,一了心願。”

範強說:“莊主鄧盛多次談及,鎮壓黃巾起義,斬殺義軍將士,並非私仇,是與百姓為敵。今張飛被逼落草,若能與我等一起對抗官府,當算義舉,可暫不刺殺。”

張達說:“張飛渾身沾滿黃巾鮮血,一向與黃巾為敵。今一時被逼落草,豈能長期與黃巾為伍?”

“天下芸芸眾生,誰不想過安寧生活?若非官府逼迫,誰想造反?逼無絕路,才反朝廷。”範強說,“張飛向有‘萬人敵’之稱,英勇無比。酒間言講‘暫且落草,但不為寇’,可稱是一條好漢。今借其威名,抗官府,濟黎民,也無不當。”

張達說:“張飛言雖如此,不知其行如何?”

範強說:“明日與郭亮商議,勸他攻城掠縣,開倉賑民,以觀行為。”

二人商議已定。

次日,二人見郭亮,具說勸張飛攻城掠縣之事。

郭亮說:“我正有此意。”

過了一段時間,郭亮等擁張飛寨中上座坐下。

郭亮勸張飛說:“大王來到山中多日,盡知山中情形。嘯聚一千多人,每日吃用甚多。附近豪門富戶幾乎搶掠一遍,又只是殺富濟貧,不做打家劫舍勾當,所存糧草無多,長此以往,恐怕要坐吃山空。”

張飛說:“只道佔山為王大塊吃肉,大碗喝酒,無拘無束,盡情快樂,誰知還有這麼多瑣事?”

範強說:“大王昔為將軍,征戰費用皆由官府供應,自不必慮。今佔山為王,與官府為敵,失卻官府供給。”

張飛說:“真是不當家不知柴米貴。想那黃巾數十萬眾與官軍對抗,靠什麼供應?”

張達言講:“黃巾起義數十萬眾分散各地,主要靠攻城掠縣,不但能供應軍需,還能開倉放糧,救濟饑民。百姓知道黃巾舉義造反是為百姓,多自願捐獻財物支援義軍。”

張飛說;“我兄長劉皇叔曾為徐州牧,又掌管豫州,在這一帶很有威望。不知附近有何縣城,待我前往借些錢糧便是。”

郭亮說:“西北四十多里就是釀造杜康酒的杜店,再走十多里有一古城,就是古時有虞部落城邑,名為綸城。”

張飛大喜:“明日便去借些錢糧,順便捎些酒回。”

次日,張飛留郭亮守山,親帶範強、張達及百名隨從前往綸城(今河南商丘虞城)。

縣令楊閔,字笱陽,豫州梁國人,原是市徒混混,因善於逢迎拍馬,將自己頗有姿色的妹妹送給梁國相為妾,被任為郡吏。

劉備領豫州牧,與關羽、張飛至梁查訪,楊閔負責接待,天天晚上讓歌伎舞女陪伴,十分殷勤,討得劉備歡心。

正好此時綸城縣令被殺空缺,梁相推薦楊閔,劉備被伺候得舒心,自然同意,便上表奏請,命楊閔為縣令。

這裡是一片古老的土地,原是有虞部落,經虞思治理多年,又是少康中興夏朝的發祥地,自然比較富饒,楊閔到任後,搜刮盤剝,無惡不作,殘害鄉里,民怨沸騰。

這日正與縣吏商量如何增加賦稅,忽報一夥人在城門呼喊,說是張飛求見。

楊閔素知張飛與劉備、關羽乃結義兄弟,而且驍勇異常,遂帶人出衙來至城門。

張飛一見是楊閔,因曾隨劉備到大梁時受到過楊閔的熱情招待,便在城下大呼:“原來是你,這就好辦了。”

“聽說‘桃園兄弟’被丞相擊敗,劉豫州投奔了袁紹,關二爺投奔了丞相,不知三爺何以至此?”楊閔問。

張飛說:“我隨兄長劉皇叔在徐州遭到曹操算計,被追殺至芒碭山,多虧山上弟兄相救,得有棲身之地。今山中缺吃少穿,特來借些糧草。”

楊閔聽了暗想:如今劉備與丞相作對,被追殺奔逃,曹操獨攬大權,如若借糧相助,恐怕不但自己所貪受損,甚至官職不保;如若不借,張飛驍勇異常,性如烈火,發起怒來攻城,不但城邑不保,還有性命之憂。

張飛見楊閔猶豫不決,大怒說:“昔日大哥劉皇叔任徐州牧,統領豫州,我張飛隨伴不離。徐州所屬五郡六十二縣,豫州所屬六郡九十八縣,不論郡守、縣令,見了三爺哪個不尊。我家兄長待你不薄,今權借錢糧尚且不肯,真乃成了忘恩負義小人。”

楊閔笑說:“今非昔比。牧徐州、領豫州乃朝廷欽命,今被丞相征伐叛逃,乃朝廷叛賊。縣令雖小,乃朝廷命官,怎能與爾等叛賊同流?”

張飛氣得環眼怒睜,咬牙切齒,正欲發火,只聽楊閔又說:“既然三爺來了,看在往日情面,送您十壇杜康好酒也就是了,”

張飛大怒,躍馬挺矛就要攻城,範強大聲勸說:“將軍息怒,楊縣令不肯借糧,也出無奈。今贈酒十壇,已是難得。”說罷又轉向城頭對楊閔說:“弟兄們一路奔波勞苦,敢煩楊縣令順便再送些菜食,藉以充飢,然後便回。”

“這便好說。”楊閔答應著走下城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