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五 袁術得傳國玉璽 孫策聚良才英傑 二(第1/2頁)
章節報錯
且說孫策率軍行至歷陽(今安徽馬鞍山和縣),見一軍前來,當先一人,羽扇綸巾,資質風流,儀容秀麗,卻是少年摯友周瑜。
周瑜,字公瑾,廬江舒城(今安徽六安舒城縣)人,與孫策同年,小孫策兩月,以兄長事孫策,聽說孫策起兵,率眾來助。
孫策大喜,各訴衷情,引與朱治、呂範等相見。
周瑜一一見過,然後對孫策說:“兄長欲成大事,當請江東二張為謀。”
孫策問;“何謂二張?”
周瑜說:“二張即張昭與張紘。張昭,字子布,徐州彭城人;張紘,字子綱,徐州廣陵人。二人皆有經天緯地之才,因避亂隱居江東,合稱二張。”
孫策又問其祥。
周瑜介紹說:“張昭才鬰徐州,徐州刺史陶謙多次聘請不應,被囚禁,虧其友趙昱竭力營救得免。陶謙病逝,仍作祭文悼念,其賢才可見。劉備得徐州,去家聘請,已來江東。張紘少時博覽群書,精通詩書、禮記、易經、春秋,被舉茂才。當初大將軍何進、太尉朱儁、司空荀爽闢為掾屬,拒絕應召,後避亂江東。兄可前往聘請二人,以圖大業。”
孫策即令人帶著禮物前往聘召,二人都推辭不應。
孫策親自前往,張昭看他情真意切,方才答應,被拜為長史兼撫軍中郎將。
孫策又親往張紘家,懇切諮詢世務:“方今漢室衰微,天下擾攘,英雄俊傑各擁眾營私,未有能扶危濟亂者。先君與袁氏共破董卓,功業未遂,卻為黃祖所害。吾雖暗稚,竊有微志,欲從袁揚州處求先君餘兵,到丹陽去救舅父,收合流散,東據吳會,報仇雪恥,為朝廷外藩,君以為何如?”
張紘回答說:“既素空劣,方居衰絰之中,無以奉贊盛略。”
孫策說:“君高名播越,遠近懷歸。今日事計,取決於君,何得不紆慮啟告,樹立高山之望?若我微志得展,血仇得報,乃君之勳力,我心所望也。”
說罷,涕泣橫流,顏色不變。
張紘看孫策忠壯內發,辭令慷慨,感其志言,方才說:“昔周朝分崩,齊國、晉國並興;王室已寧,諸侯貢職。今君繼承先父之志,又有驍武之名,若投丹陽,收兵吳會,則荊、揚可一,仇敵可報。據長江,奮威德,誅除群穢,匡輔漢室,功業侔於桓、文,豈徒外藩而已哉?方今世亂多難,若功成事立,當與同好俱南濟也。”
孫策聽了非常高興,說:“與君志同道合,同有永固緣分。今日便與我同行,把老母弱弟委託給君,我即無後顧之憂矣!”
孫策拜張紘為參謀正議校尉,與眾商議攻打劉繇之計。
且說劉繇,字正禮,東萊牟平(今山東煙臺牟平)人,漢室宗親,齊悼惠王劉肥之後,太尉劉寵之侄,原兗州刺史劉岱之弟。
劉繇十九歲時,堂叔劉韙被盜匪劫為人質,為搭救堂叔,召集十多人混進賊窩,趁隙將盜匪頭目斬首,成功救出堂叔,因此而出名。
後被舉為孝廉,拜郎中,遷任下邑(治所在今安徽碭山境內,後遷移河南夏邑)縣長,因拒絕權貴的請託而棄職逃離,又被州里徵辟為州吏。
劉繇作為州吏,巡行至濟南國,發現濟南國相是中常侍之子,有貪贓枉法行為,於是立即將其奏免。
平原人陶丘洪想要讓刺史推舉劉繇為茂才。
刺史說:“去年已經舉薦了公山(劉繇兄劉岱),怎麼現在又要舉薦正禮呢?”
陶丘洪說:“如果使君舉薦公山在前,提拔正禮於後,這正是所謂的在長途中駕馭二龍,使千里馬馳騁,難道不可以嗎!”
不久,劉繇被司空府徵辟為掾屬,任侍御史。
劉繇均未就職,繼而在淮浦躲避戰亂。
後來朝廷命劉繇接替陳溫為揚州刺史。
揚州刺史駐地本在江北壽春,但當時政局混亂,淮南一帶已是袁術勢力範圍,將軍吳景、孫賁將劉繇迎接到江南曲阿,在曲阿設立了治所,劉繇才得以在揚州立足。
劉繇聞知孫策從歷陽渡江,前來攻打,深知吳景、孫賁是受袁術任命,又是孫策親信,擔心與袁術、孫策聯手吞併自己,憂心忡忡,急聚眾將商議對策。
部將張英說:“願領一軍屯於牛渚,縱有百萬精兵也不能靠近。”
話音剛落,帳下一人高叫說:“我願為前部先鋒。”
劉繇一看,卻是太史慈。
太史慈自解北海之圍後,辭別孔融、劉備,來揚州見劉繇,被留帳下,聞孫策來攻,請纓出戰。
劉繇說:“子義尚且年輕,不可為大將,只在我左右聽命。”
太史慈不悅而退。
張英領兵至牛渚(今安徽馬鞍山採石鎮)與孫策部將黃蓋交戰,不幾合,軍中大亂,領敗軍逃往深山。
原來有兩員健將,一是蔣欽,字公奕,九江壽春人;一是周泰,字幼平,九江下蔡(今安徽淮南下蔡)人。
二人遭戰亂,在揚子江中聚眾劫掠,聞小霸王孫策英名,引三百人來投,正遇交戰,便放火燒燬張英營寨,投奔孫策。
孫策大喜,拜為軍前校尉,隨軍征戰。
劉繇見張英敗回,非常惱怒,令推出斬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