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漢獻帝劉協歷盡千辛萬苦,回到洛陽,目睹城郭崩倒,百事未備,暫住城西故中常侍趙忠宅邸。

護送糧草前來的張揚令人修繕廢舊宮室。

張楊,字稚叔,幷州雲中(今山西原平縣西南)人,最初因為武勇被幷州刺史丁原聘為武猛從事。

東漢末年宦官專權,他奉刺史丁原之命帶兵往見上軍校尉宦官蹇碩。

後來蹇碩死,張揚奉大將軍何進之命回幷州募兵,得到一千餘人,此後一直留在上黨一帶與倖存的、分散的農民起義軍作戰。

董卓作亂,收買了呂布誅殺了丁原,張揚帶兵攻打上黨太守於壺關(今山西長治壺關)不克,卻攻陷了周邊幾縣,擁有部眾軍卒數千人。

袁紹興兵討伐董卓,來到河內,張楊又和袁紹以及匈奴單于於夫羅一起屯兵於漳水。

匈奴單于欲發動叛亂,張揚和袁紹不從,匈奴單于劫走了張楊,但旋即被袁紹部將麴義擊敗,

張揚到了黎陽,擺脫了單于的控制,重新聚集人馬。

那時張揚只是丁原手下的一個假司馬,不為董卓所知。當董卓得知張揚被袁紹追擊,又能擺脫匈奴單于的控制,足見其驍勇善戰,便任其為建義將軍、河內太守。

張揚從一個不被人知的假司馬,忽被朝廷一下子提拔為將軍、太守,倒也感謝朝廷恩典。

當張揚聞知漢獻帝因為李傕、郭汜叛亂而流落到河東,便帶兵送糧至安邑,被拜為安國將軍,封晉陽侯。

當時張楊想隨眾將獻帝迎接到洛陽,然而諸將不從,因此張楊回到野王(今河南沁陽)。

楊奉、董承、韓暹挾天子回到洛陽,因為糧草缺乏,張揚押送糧草至洛陽。令人修繕廢舊宮室。

張揚認為自己在獻帝飢寒危困時奉獻糧食,修繕宮室,保駕有功,遂以“楊”命名這座宮殿,名曰“楊安殿”。

建安元年(一九六年)八月,漢獻帝住進楊安殿,拜張揚為大司馬、假節鉞,欲留朝中。

張楊想起在安邑提出隨獻帝入洛陽,諸將不從,知道對己有猜忌之心,便對朝臣說:“天子應該是和天下人一起的,現在天子有各位公卿大臣輔佐,我乃外臣,當在外圍保護朝廷,怎麼可以留在京都呢?”於是又回至野王。

獻帝入住楊安殿後,人報李傕、郭汜將至,大驚。

楊奉、韓暹主張決一死戰,董承認為,城郭不堅,兵微將寡,如若戰敗,不堪收拾,主張奉駕東行山東,避難待援。

獻帝從其言,即日起駕向山東進發,百官無馬,皆步行隨駕。

剛出洛陽不久,忽聞金鼓喧天,但見塵土飛揚,如千軍萬馬迎頭而至。

獻帝、伏後戰慄無語,百官護衛驚恐萬狀。

正疑懼間,前日派遣山東宣詔使臣引夏侯惇車前跪拜。

使臣覆命說:“曹將軍聞知帝駕東歸,即派夏侯惇為先鋒,前來勤王救駕。聞知帝至洛陽,盡起山東兵馬,奉詔分三路隨後將至。”

夏侯惇跪拜車駕前:“曹將軍聞知天子東歸,特命屬下前來救駕,恭祝聖安。”

獻帝稍安,命夏侯惇站起。

少頃,許褚、典韋來至駕前,以軍禮面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