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太史慈搬兵救北海曹孟德報仇伐徐州一(第1/3頁)
章節報錯
卻說劉備受公孫瓚派遣屯兵高唐。
一日,劉備正與關羽、張飛商議牽制袁紹之事,忽報有一個叫太史慈的求見。
劉備急忙邀入相見。
太史慈進入,施禮畢:“在下太史慈。北海被黃巾軍圍困,危在旦夕。受北海相孔融派遣,特隻身前來求救。”
劉備非常驚奇:“北海相孔融居然知道世上有個劉備?”
太史慈說:“君乃當今皇室宗親,‘桃園兄弟’大興山勇斬黃巾賊首,青州解龔景之圍,廣宗援盧植,潁川助官軍大敗黃巾軍。南北征戰,數立戰功,天下誰人不知。孔北海素敬玄德仁義,久仰‘桃園兄弟’英名。今被圍遭難,說‘只有玄德方可解圍’,特派在下前來求救。”
劉備聞聽,心中暗喜:孔融這樣當世赫赫名人,都知道世上有我劉備這個人,恩師盧植所教不差,這幾年的心機也沒有白費。想至此,便沾沾自喜起來,即與關羽、張飛帶三千兵馬,隨太史慈去北海救援。
孔融,字文舉,魯國(今山東曲阜)人,孔子二十世孫,七世祖孔霸是漢元帝老師,官至侍中;高祖父孔尚當過冀州鉅鹿太守;父親孔宙,曾任泰山都尉。
孔融自小聰明,且很聽話,加上良好的家庭教育,很懂禮貌。
一天,父親孔宙在家招待同僚、賓客,叫孔融兄弟端出水果招待客人。
四歲的孔融和兄長,按照父親的吩咐將梨依次遞給客人後,孔融才撿個大的拿在手中,正要吃時,父親對他說:“父親平時怎麼教你?梨子應該先讓誰吃?”
孔融看了看客人說:“先讓長輩和兄長。”
“這就對了。”父親誇獎說。
孔融即將梨子讓給了兄長,又拿了一個小的自己吃。
一個客人問他為什麼這樣做?
孔融回答說:“我年紀小,大的吃不完。按道理應該吃小的。”
父親又誇獎說:“融兒真是個曉事理,懂禮貌的好孩子。”
孔融聽了誇獎,對著客人鞠了一躬,拉著兄長高高興興地跑了出去。
客人們出來後,孔宙的一個同僚說:“孔都尉的這個小兒子這麼小,就知道把大的讓給兄長,真是個懂禮貌的孩子。”
一個賓客說:“孩子自小在教育。我那孫子三歲時就知道將第一碗飯端給爺爺、奶奶吃。”
孔宙的另一個同僚說:“孔都尉教子有方,其子如此明事理,知禮節,我們應該好好為他吹噓吹噓。”
從此,孔融“四歲讓梨”廣為流傳,被後世載入經典讚頌:“融四歲,能讓梨”。
孔融十三歲時,父親孔宙去世,孔融悲痛過度,需要人扶才能站起,州里因而稱讚他的孝行,博得了“孝”名。
孔融天性好學,博覽群書,少年時就才華橫溢,文才尤為突出。
名士張儉為中常侍侯覽記恨,密令州郡捉拿。
張儉與孔融兄長孔褒是好友,於是逃到孔褒家中,孔褒卻不在。
當時孔融年僅十六歲,張儉認為孔融年輕,沒有告訴他自己的處境。
孔融看張儉窘迫的樣子,對張儉說:“兄長雖然在外未歸,我難道不能作為你的東道主嗎?”因此留張儉住在自己家裡。
事情洩漏,自國相以下的人,秘密壓下此事,張儉得以逃脫。
後來還是被官府知道,將孔褒、孔融兄弟逮捕入獄,但不知二人誰是窩藏張儉主犯。
孔融說:“是我收容匿藏張儉,有罪我擔。”
孔褒說:“張儉來找我,不是我弟罪過,我心甘情願領罪。”
官吏問其母親,其母說:“一家人犯事,長輩承擔,罪責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