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曹操收編青州兵,袁術敗逃六百里(一)(第1/2頁)
章節報錯
卻說曹操佔據東郡,急欲招攬人才,募兵買馬。
時有荀彧背叛袁紹來投,曹操大喜,親自迎出:“這是吾之子房”,遂任之為隨軍司馬,成為首席謀士。
荀彧,字文若,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人,荀子之後,祖父荀淑知名當世,號為神君,生有八子,號稱八龍。
荀彧父親荀緄曾任濟南相,叔父荀爽曾任司空。
荀緄忌憚宦官,於是與宦官結親,讓荀彧娶中常侍唐衡的女兒為妻,以此結好宦官。
因為荀彧年少時有才名,才得以免於別人的譏議。
後來南陽名士何顒見到荀彧,大為驚異,稱其為“王佐之才”。
永漢元年(一八九年),荀彧被舉孝廉,任守宮令(掌管皇帝的筆、墨、紙張等物品)。
九月,董卓廢少帝立獻帝,獨攬朝政,荀彧棄官歸鄉,對父老說:“潁川是四戰之地,如果天下有變,那就會經常受到侵襲,應該儘早離去,不能久留。”
但鄉人多懷戀故土,不願離去。
時冀州牧同郡人韓馥派人接荀彧,卻無人相隨,荀彧只得獨自將宗族遷至冀州避難。
荀彧到冀州後,冀州已為袁紹所得,荀彧弟荀諶和同郡辛評、郭圖都在袁紹手下,常誇荀彧之才。
袁紹見荀彧來冀州,待為上賓。
荀彧卻認為袁紹最終不能成大事,不久便離開袁紹而投曹操。
那時董卓威陵天下,曹操問計於荀彧。
荀彧說:“董卓殘暴已經超出常理,一定會因禍亂暴斃,不會有什麼作為。”
後董卓派李傕等出關東,擄掠各地,至潁川、陳留而歸,荀彧故鄉再遭劫難,鄉人多數死於戰亂,僥倖生存者方信荀彧所言,後悔沒有遷徙它地。
曹操自得荀彧,甚為器重,每每談及戰略大計,皆以為然。
這日正議“根深固本”之策,忽聞詔命至,命曹操與鮑信同伐青州黃巾。
荀彧認為,青州黃巾百萬之眾,將勇兵悍,聲勢浩大,若能招降,以青州、兗州作為根本,先統北方,然後詔令天下,大業可圖。
曹操甚以為是,遂聯絡鮑信,擇日起兵征討。
且說青州黃巾軍首領徐和、司馬俱、管亥,原來分別是大興山黃巾軍甲、乙、丙部部首,蕖帥程遠志、副將鄧茂分別被張飛、關羽殺害後,跟隨殷達率四萬餘眾前往廣宗與張角會師。
張角病死,黃巾主力被剿滅,三人率領三千殘部東撤至青州一帶,一邊收攏舊部,一邊仍以“太平”相號召,不甘忍受壓迫剝削的窮苦農民紛紛響應。
經過幾年努力,漸漸發展到數十萬人,攻城略地,所向披靡。
義軍進入兗州,圍攻任城(今山東濟寧一帶),任城相鄭遂率兵負隅頑抗。
義軍採用當年鄧盛攻打良鄉戰術,周密計劃:甲部子醜兩隊攻打南門,寅卯兩隊攻打東門;丙部子醜兩隊攻打北門,寅卯兩隊攻打西門。
攻打四門將士,白天兩隊輪番喊殺佯攻,均不靠近城門;夜間一隊點燃火把呼喊佯攻,一隊悄悄潛伏城門兩側,等待城門開時衝殺進城。
乙部退十里安營,白天製作繩索雲梯,夜間分四隊從四角攀牆入城,潛行四門斬殺守門官兵,接應攻門將士入城。
是夜子時,義軍依計而行。
守城官兵,顧門顧不了牆,顧牆顧不了門;顧東顧不了西,顧西顧不了東。
乙部義軍開啟四門,接應甲丙兩部入城,內外夾擊,斬殺鄭遂,轉戰東平(今山東東平)。
義軍迅速擴至百萬之眾,聲威浩大。
管亥建議兵分三路向洛陽進軍,然後集中兵力進攻長安,實現“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推翻東漢政權的目的。
司馬俱則認為,張角領導的黃巾主力之所以失敗,主要原因是兵力分散,不宜統一指揮,方被官兵各個擊破,當以三十萬精銳為前驅,其餘作後援,整體向西推進。
徐和不同意二人意見,認為雖有百萬之眾,能長途跋涉作戰的不足四成,餘者多是隨軍家屬、當地老弱病殘農民,不論分兵還是單軍冒進,不但後方糧草供應不濟,還會遇到中途諸侯豪強的截殺,毫無勝算,不如固守青兗,緩慢西圖。
三個首領意見不一,按三人原來議定,應當占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