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保性命董卓兵敗撤圍,求太平張角飲恨身亡(第1/2頁)
章節報錯
話說董卓,字仲穎,隴西臨洮(今甘肅定西市臨洮)人,其父董君雅,曾任豫州潁川郡輪氏(今河南登封西)縣尉。父親離職返鄉,董卓隨其回鄉耕種。董卓年輕時喜愛結交,行俠仗義,曾經到羌人部落遊玩,與很多羌人首領結交。後來,一些羌人首領來家看望,董卓殺牛款待。羌人首領們非常感動,回去後湊各種牲畜上千頭贈送董卓。董卓成年後,先在隴西郡府擔任官吏,負責地方治安。當時匈奴人經常騷擾邊境,劫掠百姓。因為董卓力大無比,又會武藝,擅長佩戴兩副箭囊,騎馬飛馳時可左右射擊,被涼州刺史徵辟為從事。董卓領兵大破匈奴,斬獲千計。幷州刺史段熲將董卓推薦入朝廷公府。漢桓帝末年,董卓擔任羽林郎。延熹九年(一六六年),鮮卑人入塞,與叛亂羌人聯合,對抗東漢政府。朝廷拜張奐為中郎將,負責平定幽、並、涼三州叛亂。董卓為軍司馬,隨張奐大破進犯三輔的叛亂羌人,斬其首領,俘虜萬餘人,因功拜郎中,賞賜九千匹縑。董卓曾出任幷州雁門郡廣武令、益州蜀郡北部都尉、西域戊己校尉,因犯事被免職。靈帝熹平年間,董卓被司徒袁隗徵為掾吏,後出任幷州刺史、河東郡太守。舊主張奐隱居在弘農郡華陰縣,董卓曾派人贈送一百匹縑,張奐厭惡董卓為人,拒絕不受。
黃巾起義爆發。北中郎將盧植被朝廷罷免,朝廷調遣時任河東郡太守的董卓為東中郎將,接管冀州戰區事務。董卓與張角交戰大敗,被劉關張救回營中,不但不謝救命之恩,反而非禮慢待,劉關張棄之而去。董卓自思:黃巾如此兇猛能戰,四方豪強借機擴張,吾若死打硬拼,不但實力大損,還會命喪沙場,何談來日稱雄。於是盡撤圍困廣宗主力,率軍北上,謊稱攻打張梁,向下曲陽進軍。
張角大敗董卓,軍力大振,士氣高昂,正要揮師南下援助潁川,攻取洛陽,推翻漢朝,實現“人無貴賤,皆天之所生”的平等思想,謀求天下太平,不料卻因勞頓過度,精衰力竭,臥病帳中。眾將探視,見雙目緊閉,嘴流白沫,四肢無力,口不能言。眾皆悽然,跪地呼叫。張角突然坐起,雙目圓睜,連呼“黃巾!太平!”,隨後倒身而亡。噩耗傳出,軍士嚎啕痛哭,掛孝致哀。正是:率民起義求太平,目的未達身先亡。
且說張寶、張梁營寨被燒,撤軍半路又遇曹操截殺,只得分路撤退。朱儁率兵追殺,正遇劉備來投,便合兵一處,緊追張寶不放。張寶左臂中箭,帶箭進入陽城,堅守不出。朱儁帶兵將陽城團團圍困,盡力攻打。張寶身負箭傷,咬牙拔箭自治,號令將士,堅守四門,奮力抗敵。
部將嚴政進見張寶:“吾軍慘敗,漢軍勢盛,城中糧草不濟,不如投降,以保性命。”張寶聞聽大怒:“起兵造反,乃為百姓。今若投降,何必起兵?若再敢言降,必斬不饒。”嚴政諾諾而退。這天夜裡,嚴政悄悄潛入帳中,見張寶昏昏欲睡,便拔刀殺了張寶,獻首投降。朱儁破了陽城,又連平數郡,上表獻捷。
張梁引敗軍退守下曲陽。皇甫嵩與波才在長社交戰,得曹操相助,擊敗波才,乘勝追擊,於潁川郡陽翟(今河南禹州)斬殺波才,又在西華擊破彭脫,摧毀了潁川一帶的黃巾軍主力,隨率主力緊追張梁不放。張梁率軍邊退邊戰,頑強抵抗,退入曲陽死守。朝廷因董卓屢敗,命皇甫嵩代替董卓統領冀州漢軍,全力圍剿黃巾主力。張梁聞知張角死訊,於十一月間,奮力突圍殺出曲陽,欲退入廣宗與敵決戰。不料中途遭到皇甫嵩伏擊,張梁與三萬勇士戰死,五萬多黃巾軍將士捨身投河,壯烈犧牲。皇甫嵩乘勝追殺,奪回廣宗,開啟張角棺木,戮屍梟首,送往京師邀功。
朝廷得報,朝議封賞,正值劉虞上表申奏。劉虞,字伯安,東海郡郯縣人,東漢宗室大臣,東海恭王劉強之後,丹陽太守劉舒之子。劉虞通曉《五經》,最初獲舉孝廉,擔任曹吏,因能履行職務而獲升為郡吏,後因累積政績遷為幽州刺史,劉虞任幽州刺史期間,在鮮卑、烏桓、夫餘、濊貊等外族間有崇高威望,隨時朝貢,不敢侵擾,百姓傳唱歌謠讚頌劉虞的功德。後因公事被免官,授東海郡吏。黃巾起義,朝廷命其為幽州刺史,率兵鎮壓。正值劉焉上表建議,設立州牧,賦予政治、軍事權力。朝廷同意了這一建議,縣設縣長、縣令,郡設太守,州設州牧,掌管所屬地方軍政大權。劉虞被任幽州牧,皇甫嵩斬殺黃巾軍首領,功勳卓著,封車騎將軍,領冀州牧。皇甫嵩又表奏盧植有功無罪,朝廷復盧植原官,曹操也因為有功,授予濟南相,即日班師赴任。
話說張角死訊傳至大興,又聞各路義軍相繼慘敗,鄧盛、殷達義憤填膺。殷達報仇心切,提出帶兵衝出大興,與敵決一死戰。
鄧盛說:“數十萬義軍尚且不敵,區區幾千兵士,豈不是以卵擊石,枉送性命。”
殷達說:“新仇舊恨,豈能不報。”
鄧盛說:“我已在我哥墓前對天發誓,不報兄仇,誓不為人。但目前情勢非常明顯,僅憑你我之力怎能扭轉義軍敗局?”
殷達說:“若漢軍聚得勝大軍圍剿大興,必全軍覆沒。如其坐等待斃,不如拼個魚死網破。”
鄧盛說:“若如此,不但兄仇難報,還要枉搭數千性命。如今之計,重在保全將士性命,為兄報仇,容緩圖之。”
殷達平素最信鄧盛,便不再堅持,說是一切聽從鄧盛安排。次日,鄧盛先叫兵士將山中囤放的糧草接濟周邊百姓,叫殷達挑選一百五十名精壯兵士,將部分物資、錢財分發給其餘兵士,叫他們分散還家,傳言大興義軍解散,各自歸家種田。待人散後,又召集留下的一百五十人,每人配馬一匹,馱載一應物資、錢財回家安頓,三日後返回鄧屯。
殷達不解:“既然隊伍解散,為何還叫一百五十精壯返回?”鄧盛這才對殷達說明了自己的計劃:“當今之勢,義軍敗局已定,大規模對陣廝殺毫無勝算。兄仇不報又不心甘。人云‘明槍易躲,暗箭難防’,‘兵不在多而在於精’,由明戰變暗殺,方有勝算。今我想仿平原君,將一百名精壯士卒隱於山中,習武練技,施以忠義訓導,如此三至五年,人人忠勇果敢,個個身懷絕技,然後將百名士卒分為十隊,每隊十人,分散出山,效荊軻刺王,暗殺仇敵,為兄,為義軍首領報仇。”
殷達又問:“每隊十人,十隊百人,為何選留一百五十人?”
鄧盛微笑:“恐有膽怯或因其他原因不能返回,留有餘地罷了。”果然,三日後有一百一十名士卒返回。鄧盛按十人一隊分為十隊,剩餘十人留在身邊,以為策應。各隊挑選隊長一名,副隊長兩名,由殷達督導,潛隱山中,苦練技藝。數年後,十隊精壯分散出山,或浪跡江湖,或潛入敵軍,或賣身投靠,鄧茂身邊十人,聯絡各隊,通告訊息,伺機刺殺仇敵。此是後話,暫且不提。
再說南陽張曼成一軍佔領宛城後,于吉撤退南方。新任太守秦頡捲土重來,瘋狂反撲,張曼成戰死,宛城被漢軍奪回。南陽義軍擁立張曼成部將趙弘為帥,趙弘與副將韓忠、孫仲,聚集十數萬義軍,聲稱為張曼成、張角報仇,英勇奮戰,殺退守軍,再次佔據宛城。
朝廷急忙調遣圍攻陽城誅殺張寶的朱儁以得勝之師前往征討。兵臨宛城,朱儁命劉備、關羽、張飛佯攻西南角,自縱鐵騎二千,徑取東北角。趙弘派韓忠從西南角出戰迎敵。兩軍對壘,忽報敵軍鐵騎直奔東北角,韓忠恐城池有失,急忙撤軍回城。劉備從後掩殺,韓忠不敢戀戰,率軍退回城中,緊閉城門堅守。朱儁分兵,將宛城四面圍困。
趙弘聚韓忠、孫仲商議。韓忠說:“敵軍狡詐,險些中計。”孫仲說:“‘大賢良師’病亡,廣宗、潁川兩路義軍被剿,漢軍名將朱儁率主力圍困,內無糧草,外無援軍,宛城危在旦夕。不如獻城投降,另作打算。”韓忠大聲呵斥:“我等隨蕖帥張曼成起兵造反,今蕖帥戰死沙場,當拼死報仇,怎能說出‘投降’二字。就是戰死,我也不降。”趙弘見二人因投降爭執,思忖片刻:“詐降破敵,未必不可。”孫仲說:“我說投降,正是此意。”三人對計劃商議了一番,趙弘做了具體部署:敵軍主力集結西北,由韓忠率領一軍詐稱主力防禦,並將將士潛伏城內,待敵軍攻城,開門詐降,敵軍入城,潛伏將士奮力拼殺。趙弘、孫仲事先率領主力分別從東北、西南突圍出城,繞到敵後,兩面夾擊,大破敵軍。計劃停當,各做準備。
傍晚時分,韓忠站立城門,軍士擂鼓吶喊。朱儁以為義軍主力在此,恐其突圍,急調劉關張前來集結。韓忠聞報趙弘、孫仲已經突圍出城,即派人持降書來到漢營。降書雲:城中斷糧,趙弘、孫仲棄城而逃,顧及城中數萬性命,韓忠願獻城而降。
朱儁看了降書對來人說:“回去告訴韓忠,拒絕投降。”劉備不解:“昔日高祖之所以能得天下,就是因為能夠招降納順,眾多歸附。今朱公為什麼拒絕韓忠投降呢?”
朱儁說:“彼一時,此一時也。昔高祖與項羽相爭,乃天下之爭。天下大亂,民無定主,所以招降納順,勸賞歸附。而今,海內一統,只有黃巾造反,若準其降,無以勸善。賊寇得利時就肆意搶劫掠奪,失利時便見風投降,這樣必然助長賊寇志氣,決非良策。”關羽聽了忍不住說:“城中尚有數萬無辜百姓,豈不因戰遭受災難。”朱儁目視關羽:“此乃婦人之仁。”
劉備見狀,連忙說:“朱中郎所言極是。今賊寇投降被拒絕,必然死戰,萬眾一心,恐難速勝。如若撤退東南,獨攻西北,給賊寇留一退路,必無心戀戰,待其棄城而逃,即可擒拿。”朱儁聽從了劉備的建議,撤退東南兩面軍馬,集中力量攻打西北。
韓忠見詐降不成,急忙令人通知趙弘,說是情況有變,讓主力於城外東南埋伏,見到訊號,伺機圍殺敵軍。朱儁率軍攻打西北,韓忠盡撤城門伏兵,向東南撤退。朱儁攻破城門,命劉備領關羽、張飛追擊韓忠。韓忠棄城而退,漢軍緊追不捨,韓忠命親兵發出訊號,然後回馬力戰,不料從敵軍陣營飛來一支冷箭,正中前心,翻身落馬。正在此時,趙弘、孫仲率主力兩邊殺出,漢軍大敗。朱儁見義軍勢大,引軍暫退,離城十里下寨。趙弘乘勢再次奪回宛城,安葬韓忠及死難將士,重整旗鼓,拒敵堅守。
朱儁率軍圍攻宛城,月餘不下。正值此時,一彪軍馬到來,為首一將,廣額闊面,虎體熊腰,氣宇軒昂,乃吳郡富春人孫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