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章:借水為兵(第1/2頁)
章節報錯
朱棣深知自己的老師乃是不世出的智謀之士,便即和朱權兩人跟隨而來,看老師有何妙法破解目下一籌莫展的困局.
目力難以盡收眼底的寬闊河面上,巨lang翻騰下澎湃壯闊的大河猶如一條巨龍咆哮著流去,震耳欲聾的水聲讓人充分感受到天地之威力盡至如斯,千軍萬馬的人力在大自然無可匹敵的力量是那麼的渺小和微不足道。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不身臨其境,難以盡知李白《將進酒》詩篇之奔放豪邁,氣象萬千。”朱權眼見如此波瀾壯闊的景象,腦海中觸景生情,陡然想起了這耳熟能詳,千古流傳的詩句。
道衍遙望奔騰遠去的黃河,沉吟片刻後轉頭對朱棣笑道:“破城之策,便在於借水為兵,水漫濟南。”
朱棣聞言大喜。
眾人策馬迴轉,登上一處山巔。朱權遙望遠處的寬闊宏大的濟南城,忍不住開口問道:“大師,洪水並非人力可以控制,萬一掘開河堤後河水流往他處,我等豈不是徒呼奈何?” ”“
“俗語有云,水往低處流。引水淹城,在老衲看來並非難事。”道衍微笑著頗有些答非所問的說道。
朱權猶自難以服氣,手指遠處濟南說道:“我等目下身處高處,自然覺得濟南城地勢低矮,然則平地之上肉眼卻是難以分辨何處高?何處低?若是洪水奔騰而來反噬我軍,豈不弄巧成拙?”
朱棣聞言不禁皺起眉頭,雙目一瞬不瞬的看著道衍。
道衍哈哈一笑,遙指濟南城問道:“老衲年輕時周遊四方,也曾到過濟南。”說到這裡轉過頭來,深邃的目光掃視朱棣,朱權,不急不緩的問道:“濟南別名“泉城”,兩位殿下自然知曉。”
朱權聞言頷首道:“濟南有名聞天下的趵突泉,泉城之名由此而來。”
道衍微微頷首,沉聲說道:“濟南城中大小泉眼甚多,地下陰河在城下暗暗匯聚後自泉眼湧出,自然說明其地勢在數十里方圓內乃最為低矮之處。我軍只須挖掘簡易河道略加導引,待連降大雨,黃河水漲下掘開河堤,自然可以引洪水灌城而去。
朱棣聽得老師如此翻江倒海的計謀,不禁心中大定。
朱權聽得道衍這般言語,心中不禁苦笑忖道,後世人總以為自己聰明才智遠遠勝過古人。不錯,你的受教育程度高過古代的絕大部分人,可以在村婦愚夫,大字不識的文盲,甚至是飽讀詩書的酸儒面前智謀百出,但若是在古代真正的妖孽高人面前,或許你的小聰明不過是可笑的頑童伎倆而已。
奈其後十餘日內竟是天公作美,不再落雨。
朱棣雖則出師不利,在濟南城下損兵折將,畢竟乃是久經沙場的統帥之才,得道衍出謀劃策,再見得押運糧草輜重的隊伍陸續到來,當即沉住了氣率大軍牢牢圍困濟南,不再強行攻城,徒損兵力,靜待天時變化。
七月之際雨季終於到來,連綿數日的大雨後,上游河水彙集之下,黃河水位陡漲。
朱棣親臨河邊,眼見濁lang滔天下水勢比之半月前大了不少,當即傳令眾軍拔營離寨,朝山坡地勢高處緩緩而去。
燕軍多日來不曾攻城,盛庸卻絲毫不敢大意,每日裡在城頭巡視,鼓舞守軍士氣。此時他遙見城外燕軍轉而向山坡上築寨,不似退兵的跡象,心中狐疑下卻有些猜測不透朱棣用意何在。
腳步聲響動之下,參政鐵鉉和高賢寧兩人來到身前,原來他二人聽聞城外燕軍異動,當即自城中趕來檢視。
盛庸眼見他二人袍服溼透,一片淋漓之色,不禁訝然問道:“大人這般情形卻是為何?”
鐵鉉以袖拭面,苦笑道:“連日大雨下,城內大明湖以及各處泉眼出水大增,不少家在湖畔泉眼邊的百姓已是水淹腳下,本官讓一眾衙役幫百姓搬家至高處避水。”
“不好,反賊要用毒計,掘開黃河淹我大軍。”盛庸遙望城外遠處燕軍逐漸朝山坡轉移的情景,再聞得鐵鉉此言,陡然回想起黃河便在不遠,登時看穿了朱棣的計謀。他乃是統軍將才,決意死守濟南後自然也曾細查城外方圓數十里的地形,知道水勢滔滔的黃河便在城外不遠處流淌而去。
鐵鉉面色大變下疾步朝城下奔去,厲聲下令手下衙役在城中鳴鑼告知,讓城中所有百姓朝遠離泉眼,大明湖等地勢較低處,向城中地勢較高處,城牆上甚或是屋頂上轉移,以免為洪水吞噬。
盛庸也是疾言厲色的連下軍令,讓手下千戶率軍協助鐵鉉維持城中次序,並儘速將糧草,輜重向城牆上,屋頂上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