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章:勢在必行(第1/2頁)
章節報錯
朱權望著沈鵬跟隨馬三保離開書房的背影,回想起他方才口說欠債還錢,天經地義的理直氣壯之處,不禁咬牙狠狠罵道“在一個世人皆講究信用的世界,毫無信用的人,只會為世俗所不容。在一個信用喪失,以賴帳為榮的世界,欠債的都他娘成了大爺。”
荊鯤耳聞朱權這般毫沒來由,不知所謂的一通牢騷怒罵,不禁愕然。眼見朱權在書桌後落座,這才沉聲問道“不知殿下打算如何化解沈鵬之事?”
朱權聞言略一沉吟後答道“曹國公李景隆這小子在交遊廣闊,想必知曉朱老三在應天城中的手下是以何人為主,本王想讓他出面。”
荊鯤聞言微笑道“以老朽愚見,燕王目下和殿下交好,不如請他出面為上。”
朱權聞言不禁撫掌稱善道“老師此法大妙,朱老三手握軍權在外,只怕朱老四早已心有不甘,甚是眼熱。本王目下和他可謂患難與共的哼哈二將,若不請他出面,倒顯得本王見外了。”想到得意之處,面龐之上忍不住流露出得意洋洋的笑容。
午後時分,紫禁城,御書房中。
“啟奏陛下,燕王,寧王兩位殿下現在殿外候旨。”御書房總管薛京低頭躬身稟道,卻不敢去看那端坐書桌後翻閱奏摺的身影。
身穿五爪龍袍的朱元璋聞言放下了手中的奏摺,淡淡言道“宣他二人進來說話。”
片刻之後,注視著朱棣,朱權二人一前一後的來到身前,朱元璋的腦海中驀然回想昨夜錦衣衛指揮使蔣賢的密奏藍玉軍中昔日的許多年輕將校,居然有數人心甘情願的拜其為義父。這也是他今日召朱權二人來御書房相見的原因,藍玉那般桀驁不馴的性子讓他內心極為震怒,自昨夜就已然打定了主意,朱棣,朱權二人手握軍權,就藩北方已然是勢在必行。
待朱權二人在錦墩上落座後,朱元璋目光掃視二人一眼後,沉聲問道“權兒,若是朕命你率軍鎮守大寧,須得多少兵馬?”
朱權陡然聞得此言,心中雖則情不自禁的一喜,卻是大出意料之外,倉促間皺眉沉吟,難以作答。
朱棣心中大喜,強自按捺下,面上卻依舊一副事不關己的淡漠樣子。
“十五萬大軍夠否?”朱元璋端起茶杯來淺酌一口後問道。
朱權回想昔日所見大寧的城市規模以及百姓人口,不禁面露苦笑的說道“太多。”
朱元璋聞言不禁面露微笑,施施然將茶盅放下後問道“世人不是常說韓信用兵,多多益善麼?你卻為何反嫌兵力過多?”
朱權輕輕嘆了口氣後沉聲說道“世人皆說韓信用兵,多多益善。可惜引用這句話的又有幾人有韓信的將帥之才?以兒臣所見,目下北元已然覆滅,衛拉特,阿蘇特等部族正自忙於在草原上廝殺爭奪地盤,暫時無力南下侵犯我大明邊疆。遼東兀良哈三族自歸順朝廷後,倒也頗為恭順,實無必要在大寧駐紮過多軍隊。”嘴裡說著話,心裡卻是暗自忖道人貴自知。以我看來,目下大明有資格說什麼韓信用兵這句話的將帥之才,除了朱老爺子,宋國公,穎國公,藍玉,沐英這寥寥數人外,其他人尚還欠些火候。他雖一心盼望早日就藩,手握軍權,心中卻還明白,隨軍征戰和親身統帥,期間天差地遠,不可同日而語。在這個冷兵器時代,不要說指揮軍隊作戰,就是開拔前行一百里,安營紮寨,其間難度都絕非常人可以想象。
朱元璋聞言不禁頷首,面露微笑。早年曆經征戰的他內心中自然明白,動則引用兵書上大道理的人,往往都是紙上談兵之輩。所幸朱權自跟隨馮勝遠征遼東,跟隨藍玉捕魚兒海大捷後,不自覺的多了幾分沉穩,並非誇誇其談之輩。想到這裡,轉頭看了看朱棣,淡淡問道“棣兒,朕打算讓你就藩北平。
朱棣聞言忙站起身來,面露惶恐之色的道“兒臣謝父皇栽培,只恐年輕識淺,有負所託。”
朱元璋聞言擺了擺手,斷然說道“為父一生可謂閱人無數,自問倒還有識人之明,你且說說,就藩北平之後有何為難之處?”
朱棣深知自己縱然就藩北平,他日也不過是大哥朱標的臣子而已,自然不會傻到主動去張口要兵,引起父皇猜忌。略一沉吟後注視著自己的父親沉聲說道“既然我大明他日遷都北平,乃是勢在必行。這修築城牆之事,須得及早動手才行。以兒臣所見,北平須得修築成這應天一般固若金湯。”
朱元璋聞言不禁頷首,應天城牆乃是自他在此登基,建立大明朝後便即動工修築,歷時二十載,直到前年這才完工。工程可謂浩大持久,為他日遷都北平,鞏固大明在北方的疆域,這修築城牆之事自然須得未雨綢繆,交待朱棣去辦。
北平乃是昔日元朝大都所在,在北方諸省的象徵意義可謂舉足輕重。朱棣自父親朱元璋說出讓朱權就藩大寧之後,已然十拿九穩的判斷出了北平這個絕不容有失之地,則必然乃是自己就藩之處,心思急轉下早就想好了必須要將修築城牆這個不但關乎大明他日都城安危,更關乎自己安危,且必然耗費錢糧人力無數的事情鄭重提出。
朱權不動聲色,心中卻是暗罵朱棣老奸巨猾,暗自忖道朱老四恁的狡猾,這北平城牆修築得金城湯池一般,自然有利於抵禦韃子侵犯,卻也有利於日後抵擋那些要拿你開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