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四章:分道揚鑣
章節報錯
三日之後的早朝,洪武皇帝朱元璋念及給朱權矇騙到王府喝喜酒的諸公侯子弟人數眾多,為免夜長夢多,損及皇家顏面,便即頒下聖旨,將信國公湯和的小女賜婚燕王朱棣,.CaIHonGeNXue假若朱權出言反對,自己自然也須得順從於他,乖乖呆在王府之中,此時聽得他這般言語,顯見得並無意限制自己出外遊玩,芳心之中怎不感到竊喜?
寧王府後院小湖之畔,朱權眼見徐瑛換過了衣衫後,又打扮作昔日風度翩翩的少年,臉上洋溢著笑容,急不可耐的拉著自己朝後院角落的小門走去,心中突然之間明白了這個平日裡素來刁蠻任性的嬌妻為何這般喜悅,眼見幽靜的院落中寂靜無人,便將其攬入懷中,輕輕撫弄這徐瑛鬢邊的秀髮柔聲說道“日後你要出去遊玩,便去遊玩,要回家便回家吧,只是須得悄悄自後門溜走才好。”
徐瑛聽得這般言說,不禁甚是感激,抬頭撅起小嘴毅然說道“若是咱們二人獨處之時,你須得叫我師姐才好。”
“得寸進尺。”朱權笑罵著伸手去擰徐瑛那嬌俏的小鼻子。
徐瑛嬌笑著掙脫了朱權的懷抱,開啟院落小門後跑了出去。
王府後院外本是僻靜小巷,司馬超帶著數個王府衛士巡視到此,眼見不遠處兩個做書生打扮的身影追逐著跑遠,依稀便是寧王殿下和王妃徐瑛,面上卻也是波瀾不驚。說來倒也難怪,自從這位殿下將應天城中一眾公侯子弟騙到府中喝那喜酒,這位王爺便是做出何等怪事,也無法再讓他大驚小怪了。
與此同時,一輛頗為華麗結實的篷車在一個明軍百戶,數十個親軍衛士的護衛下駛出了宋國公馮勝的府邸,一路朝應天城門而去。
舒適的車內端坐著一個身穿紫杉,容顏俏麗的少女,正是馮勝的義女馮萱。
馮萱的兩個貼身丫鬟在宋國公府幾乎是足不出戶,透過車簾見得街上人流如織,熱鬧非凡,不禁甚是興奮,嘰嘰喳喳的說個不停。
馮萱將車簾半卷,一雙秋水般打量著自車前晃過的無數人影,眼見這繁華熱鬧的街景,內心中卻是毫沒來由的湧上一股寂寥難遣的愁緒,彷彿獨行在空山幽谷一般,也不知是因為父親離開後,在宋國公府受到的委屈,即將踏上的這漫長寂寞的旅途,亦或是聽聞大哥馮文訴說皇帝陛下已然頒下聖旨,讓中山王徐達的愛女徐瑛嫁給寧王朱權為妃。
原來她雖是極得父親寵愛,卻非是馮勝親生,親生父親乃是馮勝軍中袍澤,當年馮萱尚在襁褓之中,其父便在與元軍激戰中身死,自幼在馮勝的撫養下長大,故此在家中甚是不受其妻妾的待見,近日心情甚是氣悶下索性徵得了馮勝夫人和大哥的同意,前往陝西尋找父親,想著索性寄情于山水之間,陪伴父親數月也好。
匆匆又過月餘,廟堂之上為了反對燕王朱棣,寧王朱權就藩之事,不少的文官罷官的罷官,捱廷杖的捱廷杖,卻依舊無法改變朱元璋的乾罡獨斷。朱棣,朱權各自率領著五百明軍士卒,踏上了就藩北平和大寧的旅途。
月餘時光之後,已然來到北平附近,燕王朱棣端坐馬上,回頭對朱權笑道“老十七,既是來到北平,不如暫且歇息數日再走,讓愚兄略盡地主之誼也好。”雖則初來乍到,尚未入城,言下已是儼然以此地主人自居。
朱權緩緩搖頭道“大寧尚在數百里之外,小弟須得快馬加鞭趕路才好。咱們就在此處分道揚鑣吧。”
朱棣微微頷首,揚鞭策馬而去。張玉,朱能率領五百軍士護衛著王府人等,緩緩前行。
朱權遙望著朱棣遠去的背影,心中不禁微微嘆息,朱老四極有韜略,一心希望皇帝改變心意,立他為儲君。我等各自掌握軍權就藩之時,昔日的攻守同盟自然冰消瓦解,早可謂是分道揚鑣,只怕此時已然將我也視作了皇權路上的絆腳石。不知他日相見之時,是否會兵戎相見?想到這裡,揮鞭策馬率軍向前行去。
大寧史稱“紫蒙之野”,西漢右北平郡治所,宋遼之時乃是遼國中都所在。位於北平東北以外三百餘里,地處燕山山脈東段北緣。對於防備遼東,漠北的遊牧部族南侵中原,有著極其重要的戰略價值,故此在宋國公馮勝統帥大軍征討納哈楚之際,洪武皇帝朱元璋就特意讓馮勝指揮大量的民夫修築擴大城牆,意在屯駐大軍。
又行得數日之後,駐馬一處山坡之上,遙望遠處的大寧。朱權不禁精神一振,只見經過擴建後,此時的大寧佔地約莫數里方圓,雖則遠遠無法和目下大明南方的城市相提並論,卻也是高牆環繞,自有一番氣象,尤其令人注意的,卻是城牆外連綿著好大一片營帳連綿的軍營。
約莫個把時辰後,朱權已然是端坐在“烏雲蓋雪”之上,率領景駿,司馬超,馬三保等人來到了距離城門裡許之外,遙望城門處一群身穿官服,甲冑的人肅立道旁,顯然便是當地官員以及軍中將領在此迎候自己這個就藩的親王。
待得行到面前,眼見一個身穿甲冑年過四十的將領單膝跪地拱手朗聲說道“下官遼東都督僉事馬雲,參見寧王殿下千歲。”
在他身側卻是一個鬢髮花白,氣宇軒昂,年過半百的老年將軍以頗為洪亮的聲音說道“屬下原山西大同鎮都指揮僉事楊陵,參見殿下。”兩人的身後卻是三個身穿甲冑,面容頗顯猙獰的部族大漢,赫然卻是兀良哈三族的首領,海撒男答溪,塔賓帖木兒,阿扎施裡,以及師傅至交好友風鐵翎,方勁松以及其餘明軍千戶人等。
一個容貌清奇,年歲約莫在四十餘,頷下三縷長鬚,身穿七品文官服飾的文官躬身一側相侯,卻是目下大寧的父母官,知縣劉承宗。
馬雲,劉承宗二人在朱權跟隨馮勝大軍征討納哈楚之際曾有數面之緣,只這楊陵顧盼生威,顯見得乃是軍中宿將。
朱權翻身下馬後伸手將眾人攙扶起來,面露微笑言道“本王奉皇帝陛下旨意就藩大寧,還望馬都督,楊總兵,劉知縣戮力同心,報效朝廷,保境安民。”
頭戴烏紗,身穿鸂鶒服飾的知縣雖則只是個七品文官,但在地方上卻是手握實權的父母官大人,自己雖是掌握了大寧的軍權,可這劉承宗卻非是自己的屬官,而是聽命於朝廷的吏部,戶部。念及於此,朱權對劉承宗也是溫顏說話。
楊陵今日乃是初識朱權,倒也罷了。遼東都督馬雲雖則和朱權並不相熟,昔日也曾聽聞其一些彪悍之事,此時眼見得這位身穿蟒袍,年歲輕輕,深得皇帝陛下看重的寧王殿下言語之間甚是溫和,並沒有太大的架子,不禁甚是納罕。
劉承宗乃是昔日科舉進士出身,性子甚是沉穩,自然知曉朝中六部的大人,多為反對皇帝陛下分封藩王。自己身為朱權就藩之地的父母官,只怕比之旁人的知縣更要難做,思慮及此,今日迎接之際,不禁心中略有隱憂。豈料今日的寧王殿下言談之間甚是溫和,全不似昔日在馮勝元帥軍中初見時那般張揚,倒是讓他先前忐忑的心境輕鬆了不少,拱手稟道“殿下遠來勞頓,且請入城歇息。”
朱權轉頭看了看遠處那片喧囂熱鬧的牛馬交易市集,搖了搖頭,轉頭吩咐馬三保率領王府衛士護送徐瑛的座車進城,又即對劉承宗言道“這市集比之昔日大了不少,難得遇到今日這般熱鬧,各位大人便隨本王前往一觀如何?”
眾人聞得朱權不顧旅途勞頓,卻要去看那晦氣沖天的牛馬集市,不禁心中苦笑,頗有些出乎意料。
牛乃是此時軍屯產糧,解決自己麾下士卒口糧所必須的牲口,馬匹卻是組建騎兵不可或缺,朱權眼見此時大寧城外的集市人頭湧動,交易之人怕是上千,心下突然動了前去觀看的念頭。
待得走到近前,撲面而來的卻是一股腥羶穢氣。朱權,馬雲,楊陵等久在軍中,多有和馬匹接觸倒自不覺,劉承宗以下的一干文官吏員卻是不由自主的皺了皺眉頭。
只見市集上人頭攢動,許多部族之人或牽著牛羊,馬匹等牲口,或是扛著一捆捆上好的獸皮,藥材,和來到漢族商賈之人滿載貨物的牛車之前交易,換取絲綢,瓷器等物。若是遇到雙方中有粗通漢語是略懂部族言語之人還好,若是言語不通下貨物數量甚多,十個手指頭都不夠比劃,常常是急得雙方滿頭大汗,爭執吵鬧不休。
雜亂的人群眼見朱權率領著數十個身穿甲冑的將軍,千戶,衣冠齊整的官員而來,身後還跟隨著上百手持兵器的明軍士卒,登時紛紛避開兩側,讓開了道路。
逛得片刻,朱權眼見交易之人多數乃是以物易物,幾乎未見雙方以銀錢交易,略一思忖下便即明白過來,銀錢等物對於遊牧部族來說一不能吃,二不能喝,可說是累贅且毫無用處,自然不如以牲口直接交易自己需要的東西為好。
眾人正自行走之間,卻見前面一大群人圍得裡三層,外三層般水洩不通。雖是不知發生了何事,卻能聽到人群中有人咆哮怒罵,竟似起了什麼爭執衝突一般。
。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個,都會成為作者創作的動力,請努力為作者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