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翊霖知道拓跋連生非常好戰,而拓跋連城是溫和派。為了將來的邊境穩定當然還是由拓跋連城繼承北燕的皇位最好。

如果拓跋連生留在晉國做質子,那也就沒有機會回北燕和拓跋連城爭奪皇位,那拓跋連城上位的可能性就很大了。

這也算是提前給拓跋連城賣個好。

蕭翊霖想明白一切說道:「二殿下,看來你們北燕還算有誠意。這場戰爭本來也是你們北燕挑起的。我們大晉只是反擊給你們一個教訓。

既然你們求和了,也願意割讓給我們三座城池及周邊土地還有一百萬兩黃金,那我們可以接受你們的求和。但是我還有一個條件。」

拓跋連城知道這次和談他們北燕要付出很多,早有了心理準備,問道:「不知道靖王殿下還有什麼條件?」

蕭翊霖說道:「我的條件就是拓跋連生必須跟我回京城,作為質子留在晉國十年。我想有大皇子拓跋連生壓著,二殿下在北燕的日子也不好過吧。

如果拓跋連生不能回北燕,我想二殿下的機會很大吧。我們也希望鄰國有一位寬仁、溫和的君主。這樣兩國都少些戰爭,兩國的百姓們也少受很多苦。」

大家都是聰明人,蕭翊霖的話一處拓跋連城就知道是什麼意思了。

在帳中剛才景依說的話拓跋連城也聽見了,他十分好奇蕭翊霖身邊的俊美少年是什麼人,竟然能影響蕭翊霖的決定,這讓拓跋連城十分好奇。

而且他覺得這個少年對自己很有善意。少年提出來的最後一個條件無疑是對自己很有利的。

他不希望大哥丟了性命,但也不希望自己還要一直生活在大哥的壓制下。而且將來只要他爭奪皇位,早晚會和大哥反目成仇。還不如讓大哥到晉國去當質子。

蕭翊霖知道這個條件還要讓其它的北燕使臣也知道,就命親兵把人都請進了中軍大帳,當著所有北燕使臣的面把剛才的條件又說了一遍。這也是為了讓拓跋連城避嫌。

拓跋連城對於蕭翊霖的這個舉動倒是有些感激。

此時帳中幾個跟隨拓跋連城一起來和談的北燕使臣聽了蕭翊霖的條件都是臉色一變。他們這次被皇上派來和二皇子一起與晉國和談其中一件要辦的事就是把大皇子贖回去。如今看來恐怕是難了。

當初大皇子是主戰派,極力勸皇上攻打晉國。如今北燕戰敗,不但要割地賠款,大皇子也將成為質子。也不知大皇子知道了這個結果心裡會是什麼滋味。

蕭翊霖除了北燕給出的賠償又提了一個條件,這個條件拓跋連城可不敢隨便應允,他得請示父皇。

與此同時也有別的大臣給北燕皇帝上了奏章,證明讓大皇子到晉國為質子的條件確實是晉國先提出來的,和二皇子沒有關係。

北燕皇帝接到二兒子和大臣的奏章後心疼又懊惱。當初是大兒子極力請求攻打晉國,如今戰敗了,晉國這是要懲罰他這個始作俑者。

去敵國當質子,日子怎麼會好過。可是如今形勢比人強,他們沒有拒絕的權利。不然蕭翊霖很有可能會帶著大軍攻到他的王庭來。

之前晉國戰勝了西炎,獲得了豐厚的賠償,晉國如今完全有能力支撐戰爭繼續下去,可是他們北燕耗不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