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公子扶蘇(第1/2頁)
章節報錯
項少龍道:“我大秦本就沒有什麼巨大的世家,而多年戰爭也使這些貴族損傷不小。天下重新洗牌後,貴族的勢力還不算大,而陛下又是古往今來最強勢的君王,短期內他們還成不了氣候,只要限制他們的發展就好,而現在正是限制他們最好的時候。”
始皇帝問道:“就靠你說的讓老百姓讀書,打破知識壟斷?”
項少龍道:“是。老百姓更容易感念皇恩,而這些世家子弟心中最重要的一定是家族,在亂世時,他們會選擇犧牲國家,保全家族。”
始皇帝問道:“平民出身的人做官,就不會形成巨大的勢力嗎?”
項少龍道:“人都是自私的,都想掌握最大的權力,勢力越分散,就越難形成統一的意見,誰做老大?草根的權力來自於君王,他想走的更遠,就必須緊跟著君王,這不絕對,但大體如此,我們要保障的是大多數。如果陛下給普通百姓讀書的機會,他們必會感激陛下,還會造反嗎?千百年來,哪個君王如此優待百姓,真有人造反了,他們也會為了自己的利益誓死保衛陛下。這些平民和貴族是天然的死敵,此消彼長,平民精英崛起,自然就會抑制貴族的發展。”
始皇帝皺眉道:“所有人都讀書,哪有那麼多官位給他們,讀了書卻做不了官,不會激起他們的不滿嗎?”
項少龍道:“讀書水平也有高下之分,就那些世家子弟都讀書,也有人是精英,有人是廢物。透過考試挑出讀書好的人做官。讓平民有機會做官,讓天下百姓看到打破階層固化的希望,有通道就有希望,想當官就好好讀書,你不行,就讓你的兒子、孫子繼續讀書,讀書總比造反強吧。而且讀書讓人變得聰明,無論做什麼都有好處,聰明的人種地都比別人強。像我剛才提到的想要建立研究院,需要的都是能讀書識字的人。做大夫需要讀書,算賬,也要會讀書,我工廠裡的工人都會讀書,這樣方便管理,也能提高工作效率。我當初帶軍隊時,士兵都要讀書,這樣他們就更容易領悟戰略意圖,執行戰術命令。其實無論哪個行業,讀書識字的人都比文盲有競爭力。我們把每個行業都專業化,農田水利、醫學、冶金、建築、司法等等,都讓專門的人去專門研究。像湔堋的修建,當年是因為蜀郡太守李冰精通水利,才得以修建,可是如果地方行政長官不懂難道就不修了嗎?近年來的鄭國渠和靈渠,靠的不是地方行政長官,而是靠的專業人士。國家可以專門培養這些專業人士,而不是那些滿口之乎者也的腐儒,甚至透過專業考核,設定專業官員。總之,有的是地方安置他們。而且讀書識字後,更容易瞭解國家政策,不容易被矇蔽,被人挑撥,與國家作對。陛下本來是愛護百姓,可如果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曲解聖意,讓老百姓以為陛下殘暴,法律嚴酷,就很容易產生動亂。”
資訊量太大,始皇帝一時間難以全部消化,但有些事情,已經可以開始逐步啟動了。
科舉制度被始皇帝強力推行,現在正是皇權的頂峰,世家的低谷。教育雖然還沒有普及,但如李斯這樣的寒門讀書人也有不少,他們很多都依附於世家,充當門客。如今可以自己考取功名,登堂入室,都是喜出望外,心立刻就飛出了世家,飛向了皇帝。
項少龍又建議可以開武舉,文武並重。
始皇帝固然性格上有點兒殘暴不仁,但卻是個極為自信的人,是少有的不殺降將、不屠戮功臣的皇帝。雖然不能說對武將完全信任,卻也不怕他們興風作浪。
中央科學研究院,簡稱中科院,在項少龍的主持下低調成立了,這是項少龍推行科學研究最重要的一步。他很用心的整理了自己所知道的所有自然科學知識,內部發行。
沒必要浪費時間,從零開始,他要在他已知的基礎上,強推中國科研。
萬事開頭難,他先搭起框架,慢慢培養人才,厚積薄發,他可能看不到騰飛的那天,但他要夯實基礎,打牢地基。這可能是他穿越以來,最看重的一項任務。他要用他餘生的全部精力,甚至不惜自掏腰包也要做好這件事。
在項少龍的建議下,國家暫緩了基礎建設,全力發展農業,減免很多賦稅,百姓得以休養生息。
而項少龍的主要工作都放在了中科院,偶爾關心一下教育普及和科舉。
全國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百姓愈發富足。
始皇帝不知道是不是對長生太失望了,知道自己壽命有盡時,生活上開始轉向奢華。
於公元前212年開始修建阿房宮。
此時的秦朝不需要修建萬里長城,主要工程除了修建皇陵就是秦直道,而且在項少龍的關注下進行的有條不紊,不存在民力濫用的問題,國家一直很穩定。
突然開始修建純粹為了享樂的宮殿,而且皇陵的投入也加大,這是始皇帝心態的一種轉變。
始皇帝是一個很勤勉的皇帝,為國家日夜操勞,國家也發展的特別好。他開始想回報他有限的生命,這種轉變也在情理之中。
項少龍知道始皇帝不是個昏君,他既然做出了這種決定,必是想的十分清楚了,所以也就沒有開口規勸。
項少龍不出聲,可是有人出聲了,是大皇子扶蘇。
扶蘇作為秦始皇的長子,從出生開始就註定不凡,文武雙全,有仁愛之心,愛護百姓,敢於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