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項少龍建議,還是逐步推行,先在與呂不韋關係不大的崗位改革,不要動呂不韋的利益。

與呂不韋一番討價還價,管中邪封為都尉,距離將軍僅一步之遙,正式步入軍官的行列,蒙驁帳前聽命。李斯被任命為廷尉,掌管全國的司法審判,相當於最高法院院長。而項少龍開始了親自履行左相職權,每日上朝參政、議政,再不復往日悠閒。

公元前240年,這一年堪稱多事之秋,莊襄王去世沒多久,大將軍蒙驁病逝。

此時的秦軍,項少龍地位超然,逐步轉向文職,麃公垂垂老矣,徐先、杜璧可稱大佬,可王翦後來者居上,大有接過蒙驁的權杖的架勢,成為軍中擎天柱,威震諸國。像桓齮、楊端和則是軍中新貴,緊跟著儲君,未來也是秦軍的頂樑柱。

老將們正在退出歷史舞臺,杜璧在軍中的話語權大增,而儲君是呂不韋私生子的流言從未停止。

徐先對流言默不作聲,杜璧愈發猖狂起來,勾結巨賈蒲鵠,以及咸陽武士行館的館主邱日升,勢力大漲。

其他人都沒有表露出對流言的想法,可是儲君卻越來越不耐,他找來項少龍商量對策。

其實項少龍並不擔心成蛟能成事,歷史上他也沒有成功,無論從哪方面,他都沒有機會,遠不如呂不韋的威脅大。可是儲君對自己的身世問題異常敏感,大有一言不合就拔刀相向的架勢。

項少龍勸道:“儲君,其實你大可不必在意成蛟。現在朝中真正有勢力的,也就杜璧在幫他,蒲鵠雖然富有,可也就是個商人。再有兩年儲君就可以親政了,他們根本就翻不起什麼浪來,現在穩定最重要。”

政儲君沉著臉,道:“東三郡緊靠趙國,民心不穩,他們以東三郡為基地,擴充勢力,勾結趙將龐煖,早晚是大禍患。”

項少龍差異地看了儲君一眼,沒想到儲君對他們這麼瞭解,看來儲君早就有除他們之心,已在他們身邊佈置眼線。

說到勾心鬥角、政治鬥爭,項少龍真的不在行,遠不如呂不韋、杜璧等人,更不用說未來的始皇帝了。

項少龍問道:“儲君想怎麼辦?”

政儲君道:“趁早逼他們造反,直接剿滅。”

項少龍看著儲君滿臉的狠戾之色,知道政儲君決心已定,想要一勞永逸,就算有所損失也在所不惜。

項少龍只能選擇支援,道:“那就逼他們統兵攻趙,咱們率軍尾隨,一有異動,咱們就立刻剿殺。”

政儲君一揮手,道:“有沒有異動都要滅了他們,回來就報他們造反。”

項少龍一驚,暗歎:“自己差得遠了,成蛟反不反都是必死之局。”

這道政令下達的異常順利,朱姬對流言也是如芒在背,對儲君的這條計策很是贊同。

蒲鵠在屯留招兵買馬,打造兵器,成蛟只有十七歲,杜璧帶著他一到屯留立刻起兵造反。

可惜項少龍統兵十萬,隨後就到,根本就沒給他們喘息的機會,以摧枯拉朽之勢,蕩平了這次叛亂。

成蛟見勢不妙,根本就不遲疑,立刻逃到趙國。杜璧和蒲鵠兵敗被殺,成蛟的部下皆連坐被殺,屯留的百姓被流放至臨洮。(《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將軍壁死,卒屯留蒲鶮反,死,戮其屍。“壁”指的是討伐成蛟的將軍,“蒲鶮”是屯留計程車兵。杜璧和蒲鵠是原著中的人物。)

成蛟降趙後,被趙王封於饒。政儲君大怒,想要出兵討伐趙國。

項少龍勸住了他,道:“李牧還在,此時伐趙,損失太大,留成蛟在趙國,我們隨時都有出兵的理由。李牧在趙國早晚會被害死,到時候咱們就用成蛟做藉口,一舉滅了趙國。”

政儲君最後聽從了項少龍的勸告。成蛟一去,再無可與政儲君爭奪王位的人,也讓儲君長出了一口氣。

呂不韋憑藉和朱姬的香火之情,不斷的向太后索要權利。朱姬雖然得莊襄王警告,不能完全信任呂不韋,可還是不可避免的給予了呂不韋很多支援。

朱姬生性放蕩,難忍宮中寂寞,想要和呂不韋舊情復燃。可是呂不韋一來年齡大了,恐怕滿足不了太后的慾望,二來懼怕儲君發現,不敢穢亂後宮。

不由得感嘆:“要是嫪毐沒被項少龍閹了該多好,此時正是用武之地。”

好在天下的男人多的是,沒了嫪毐,再尋一個男人就是了。

呂不韋最後還是送給太后一個假太監,好自己脫身。

朱姬也顧忌儲君已經長大,怕被儲君發現,就帶著自己的面首去了雍都,遠離咸陽,過自己的小日子去了。

可是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太后養小白臉兒的事還是傳出來了。不過儲君這次沒有和任何人提及或抱怨此事,包括項少龍,就像不知道一樣。

而朱姬害怕儲君找她麻煩,對儲君提出的政令也都很順利地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