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越來越多有心人的推動下,訊息很快就在京城百姓的口中徹底傳開了。

不少人在暗地裡推波助瀾,說著風涼話,要把李長安德不配位,走後門有黑幕的名頭徹底坐實。

“李長安竟然被選進了南巡鎮撫司?這不是在開玩笑嗎?”

“他有什麼資格!?”

“詩文大才難道就有治世之才嗎?”

“我們要的是真正能解決問題的人,而不是去魚目混珠,混資歷,搶功勞的!”

“這明明就是白鹿書院安插進去,積累名望的手段。”

南方三府之亂,雖然具體情況被封鎖住,外人知道的很少,但這個訊息大晉百姓都聽說過。

本以為會引來一大片百姓的聲援。

然而誰也沒想到,當百姓們得知李長安入選之後,傳出來的聲音竟然和預想中的完全不同,

“那又怎麼了?如果是李長安去南方三府,我支援!”

“至少他在奉川三千里戰場,會為了取得勝利,連自己的先天文籙都不顧!”

“他積累名望又怎樣?就算他走了後門,我也支援!”

“不錯!他為了大晉,文道都廢了,積累名望又怎麼了?”

“反倒是有些人眼紅。你想進去,有本事把自己文籙也弄碎了再說!”

“哪怕他是去吃白飯,老子也願意給他送上一碗飯!”

……

李長安因為奉川三千里戰場上的表現,在大晉百姓心目中的名望極高。

這一點,大大出乎了那些在暗處攪混水的官員大臣的意料。

不過,雖然雙方對李長安配不配進去的意見相左,並且爭論不休。

但都有一個相似的意見。

那就是李長安沒有治理一方的經驗,去治理南方三府之亂,恐怕出不了什麼力。

沒人相信,一個才剛剛及冠的青年,擁有治理三府之亂的能力。

去了,更多可能只是一個幫忙跑跑腿,可有可無的存在。

“這個訊息是被誰洩露出去的!?”

戶部衙門,

戶部尚書曾萬廉憤怒地拍碎了面前的桌子,

“李長安最終是何職務都還沒確定,這訊息就被傳的滿天飛。”

“真要是成了第十三位鎮撫使,還不要被整個大晉編排死?”

左侍郎鄒伯勳連忙勸解道,

“尚書大人何必動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