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後浪之爭(第1/2頁)
章節報錯
隨著B站《後浪》影片的熱度不斷增長,人們在感慨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爭議。
而爭議的核心便是,上一輩的人,認為年輕人正活在一個最好的時代,而年輕人卻認為自己正在被當下的生活壓力,壓得喘不過氣來。
小時候,我們羨慕大人的自由;長大後,我們羨慕小時候的無憂無慮。
上學的時候,我們羨慕不上學的放浪形骸;走出校園,我們又羨慕學校裡的單純。
年輕人羨慕中年人的事業有成,中年人羨慕年輕人的年富力強,就像錢鍾書說的,生活就像一座圍城,很多人想出去,又有很多人想進來。
《後浪》爭議的背後也是這個道理,《後浪》以中年人的角度看到如今的年輕人,年輕人則身在圍城,看不到自己被人羨慕的所在。
當然了,《後浪》引起很大爭議是因為人們對這部片子的定位出了問題。
因為在《後浪》影片中說展現的青年群體偏向於富裕階層,有網友算過,按照宣傳片中的生活方式。
影片中的青年去遠行、去旅遊、去夏令營的花費都不是一般家庭可以承受的起的。
實際情況是很多青年,特別是農村青年在上大學,外出打工之前,都沒有出過省,沒坐過火車,沒有坐過飛機,更別提夏令營,出國旅遊,遊學了。
還有就是《後浪》影片倡導消費主義,沒有展現當代青年存在的問題,影片中的畫面都是消費主義的內容,而且都是高階消費主義。
出國旅遊、深潛、跳傘、去南極、航拍、賽車,這些根本不能大多數青年的日常,沒有幾個青年能真正有條件去追尋這些東西。
並且影片裡也完全沒有展現出當代青年面臨的困惑、挑戰、迷茫和奮進。
當代青年不僅僅只是這些中產階級以上的部分,他們的現實生活也不僅僅只有這些消費主義。
一句“心裡有火,眼裡有光”並不能代表所有年輕人,也不能完全詮釋年輕人的困惑、挑戰、迷茫和奮進。
《後浪》影片屬於純雞湯,沒有批判精神,全篇近四分鐘的影片,600多字基本在灌雞湯,沒有實質性內容,能量密度很低。
沒有具體的事例,沒有鮮明的人物和切入點,有的只是各種吃喝玩樂的消費主義。
所以《後浪》影片才會被眾多的廣大青年們質疑,提出了批評。
讓《後浪》影片的口碑,呈現拋物線式的下跌。
“資源、美好、未來、愛好這一系列美好的東西放在面前,多美麗的場景啊,我嚥了咽羨慕的口水,繼續熬夜敲公司的程式碼。”
“他擦了擦激動的淚水,繼續徹夜寫別人的小說,青春的美好,未來的光明是屬於他們的。”
“我們可能不是年輕人,至少不是那群年輕人,我們什麼也沒有。”
“你看前浪們吹捧、羨慕後浪們的語氣、內容、方式,像不像辦公室的老油條們誇年輕人麻利會幹活,然後把事給年輕人做,好處自己拿的樣子?”
“後浪影片裡,所有的事物,歸根結底就2個字“花錢”,誰都會花錢,只是部分年輕人沒錢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