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貞新獲賜的海之口城,連同城下南牧村在內的八百石領地,位於佐久之南、八嶽之東。雖然此處既有河川、又有平原,地理條件看似極為不錯。但只有勘察後,才能發現實況遠不及想象。

一來,僅有的平原全部分佈在狹長的山谷間,根本難以耕種,唯有的一點點耕地也暴露在群敵環視間,秋收播種都極易受到侵擾。

二來,作為南佐久郡的門戶要害,更多作為軍事用地而存在,領內居民根本寥寥無幾,百技工藝都難以發展。

至於海之口城本身,其作為巖村大井氏引以為傲的防禦要塞,其易守難攻主要在於優越的地理條件,建築結構整體仍以木石為主,因此在前番奇襲火攻中已毀去小半,基本已經被廢。

不同於巨摩時期需要學習實踐領內發展的各項要務。此次轉封信濃後,經貞並不打算大搞種田遊戲,而決定以速、以勢取勝,壓制佐久全郡後繼續下一步目標,並不著眼於此地的長久發展。

因此經過實地勘察,其決定乾脆簡易修復後改城為砦,僅保留防禦、屯兵等基本功能,轉而將有限的錢財投入強兵富武和拉攏調略方面。

說到軍力,經貞在巨摩郡前後共練出常備足輕百人,在大島和海之口合戰後雖有損失,但早已重新募集補齊。另外編有商團安保百五十人,訓練幾與常備足輕無異,只是戰鬥意志和紀律意識必然有所不如,但依然是超越尋常弄兵的強軍。此次轉封,在豐厚俸祿和袍澤友誼下,常備足輕足有八十餘人跟隨而來。商團安保更是全無損失,畢竟其等本就輾轉於甲斐、京都之間,只要薪水待遇不變,領地變遷對其全無影響。

至於領地發展,由於經貞並未作長期駐紮經營此地的產業,因此並不打算如甲斐時大興百業,僅打算維持商貿一項、確保領內開支平衡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經營範圍。如今,經貞的商貿貫穿山城、近江、美濃、信濃、甲斐五國,但僅在京都設立部屋經營範圍,除去成本與各家分紅,到手淨利已穩定在每月三千貫上下、一年即為三萬六千貫餘,除去京極氏的軍援、拉攏海野、望月兩族的貫高、家中諸人俸祿,剩下用以維持軍勢的開支也僅餘一萬五千上下,雖說不至於過分窘迫、但依然稍顯不足。

因此,在眾人努力和經貞放出的賞格下,當海之口城修築的分次普請順利完成後。經貞便在海野棟綱、海野幸綱父子引導下,離開領地,向著上野國而去。

山內上杉氏,這個持有關東管領職役,日漸衰敗卻不可小覷的龐然大物,正是經貞此次拜謁的目標。

而無論是踏破佐久的三千精兵,還是更勝一籌的關東商路,的是與否盡在此行之中!

……

為何要找山內上杉氏化緣,就不得不先從“兩公方、兩上杉”說起。

“兩公方”即為古河公方、崛越公方,其兩者又共同源於關東公方(又名鎌倉公方)。公方,意為統治者,是天下武家對幕府將軍的敬稱。而關東公方的源頭,正是室町幕府初代將軍足利尊氏。

當年,足利尊氏在京都建立室町幕府後,擔憂關東太遠、政權變色,而派遣次子足利基氏在鎌倉開府,下轄“關八州”(分別為相模、武藏、下野、上野、常陸、下總、上總、安房)和甲斐、伊豆合計十國,機構配置和權力與幕府將軍基本相同,本質上相當於關東地區高度獨立的小朝廷。其中,足利基氏作為鎌倉府最高領導者,被授予“關東管領”一職,而足利尊氏的母族上杉氏也被安排擔任鎌倉府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關東執事”(類似於宰相)。

看官可能會覺得足利尊氏想得挺好,大兒為天下之主、二兒作關東之主,哥倆同心協力各鎮東西,我足利家天下豈不是千秋萬代嘛!

但實際,先後幹翻北條氏、後醍醐天皇兩尊龐然大物,從屍山血海中奪取政權,併為了獨攬大權迫死一奶同胞、同時也是左膀右臂的足利直義,梟雄一世的足利尊氏從未天真的相信親情永固。選擇將天下一分為二,設立東西朝廷,更多是時局下的無奈之舉。

一方面,被推翻的後醍醐天皇並未身亡,而是逃入吉野,並以正統身份建立了南朝,與“偽皇”光明天皇、“逆賊”足利尊氏建立的北朝相對抗。吉野距離京都不到二十里,室町幕府必須將統治中心設在京都與之抗衡。

另一方面,關東的重要性也絲毫不遜色於京都。擁有天下最為遼闊富饒的平原,關東平原自然而然孕育出了天下最強的武士階層力量,有著“武士之國”、“得關中者得武士”等說法,更是足利尊氏掀翻前朝統治者北條氏的重要臂助。如此“天下糧倉、武德充沛”,不放個自家人看著,能安心嗎?

抱著種種憂思,足利尊氏決定就此而行,將日後的矛盾留給子孫後代自行解決,反正不管哪邊勢大、都是自家鍋裡的肉。

正所謂親不過三代,隨著足利尊氏,分別繼承了幕府將軍和關東管領的足利義詮、足利基氏兄弟陸續去世,足利基氏的子孫開始產生了別樣的想法。前幾代尚且剋制,只是在三代幕府將軍足利義滿僭越自稱“公方”以後,同樣開始僭越規制,將自家鎌倉府升格為“鎌倉御所”、自稱“關東公方(鎌倉公方)”。到了第四代關東公方足利持氏,更是抱著“祖宗相同、天下輪流”的想法,在四代幕府將軍足利義持亡故後積極爭取襲任六代將軍職役(五代將軍足利義量早亡),並在失敗後果斷起了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