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談西國大勢 欲破局謀兩郡(第1/2頁)
章節報錯
卻說經貞向海野幸綱表明了自己志在天下,因此途中永不言敗的決心後,並未就此打住。因為其深知,對於海野幸綱這等現實主義者,冷靜分析利弊得失才是說服與打動其的關鍵。
“左衛門方才提到宜趁此時返回出雲,應當也是得知了近期傳來的鹽治之亂,出於對當前時局的判斷做出的提議吧?”
“殿下明察秋毫,興久殿下(鹽治興久,尼子經久三子,詳見第五章備註二)公然掀起反旗討伐親父尼子民部大人(即尼子民部少輔經久),即便在這樣混亂的時代也是罕見的駭人聽聞啊。更加不妙的是,就連出雲大社、鱷淵寺等神佛代言人,三澤氏、多賀氏等強力國人也都站在了興久殿下身邊。”
“在下就此斷定,出雲即將陷入長久僵持對峙,正是主公趁亂而入、快速崛起的天賜良機啊。”
聽到海野幸綱慷慨陳詞、熱心攛掇,經貞不禁感到好笑,看來成為出雲海野氏之祖對於面前這位其貌不揚的青年有著莫大吸引力啊,讓其迸發出如此幹勁。但其卻不得不為其美好的願景暫時潑上一盆冷水。
“左衛門能將視野投向千里之外,更能從最新變局中迅速察覺介入之機,屬實難得。”
“但汝畢竟未曾親身涉足中郭(guo,防遮蔽)地區,對於中個深情並不透徹。”
“中郭分陰陽兩道,雖足有一十六國之大,但真正能牽動全域性的也僅有寥寥四個半勢力。”
海野幸綱深知經貞作為地頭蛇,對於陰陽道局勢的瞭解必然遠在自己之上。作為有志於立足彼處的謀主,其自然不放過任何一個瞭解其中曲折的機會,立刻擺出恭敬傾聽的姿態道;“還請主公指點。”
“兩大霸主尼子氏、大內氏自不用提,隔海而望的強藩細川氏、大友氏也能算上兩個,剩餘半個當屬那於尼子、大內間左右逢源、迅速壯大的毛利氏。”
“毛利氏,似乎只是安藝國一隅國人,主公似乎對其過於高看了?”
海野幸綱對於經貞所列的四方勢力並無疑議,只是聽到毛利氏作為區區國人,居然能與坐擁數國的豪強相提並論有些好奇。
“毛利氏實力並不算強,但其當主毛利治部少輔(毛利元就)可是不能置之不理的男人啊!其十五歲繼承分家,卻始終把持家中大權,二十歲初陣便以劣勢兵力討伐了有‘今項羽’之稱的西國戰神(備註二)武田元繁,最終熬死了兩任家主上位,更是長袖善舞、屢屢周旋於尼子、大內之間,儲存並壯大了家業、將安藝一國收入懷中。”
“在大內、尼子兩方雄主一死一老的情勢下,也許,其便是吾等未來最大的對手啊!”
經貞著重介紹了一番毛利元就,也是為提醒自己和海野幸綱,未來始終不可放鬆對其的警惕。接著,又將話題轉回鹽治之亂之上。
“結合這四個半勢力的動向而觀鹽治之亂,如今大內氏、大友氏混戰於北九州,細川氏正與家中棟樑三好氏對立,毛利氏還在消化安藝一國,均無力實質干涉介入尼子氏內亂。”
“因此,縱然三叔(鹽治興久)拉攏了不少勢力,在備後、安藝、石見鬧得風雨滿城,但與那老而彌辣、特別擅長調略分化對手的伯父大人眼中,正是一鼓可滅的跳梁群醜。不出吾所料,出雲形勢或有波動,但眼下恰是外鬆內緊,並無太多可乘之機。”
“不過,吾還有一記先手埋下,此時正當啟用,為我那三叔幫襯場子,也給伯父大人添些堵!”
聽完經貞分析,海野幸綱儘管心有不甘,但還是不得不暫時放下了返回出雲舉事的諫言。
看到其略微流露出失落之色,經貞卻是拍了拍其肩膀以作寬慰,並順勢丟擲了自己原有的打算。
“出雲自然是要回的,但眼下既無良機、且吾等力量仍顯不足,不如在信濃繼續收攏人才、壯大聲望,為未來舉事積攢更多籌碼。”
“吾心中已有一盤籌算,若是功成,必將動搖天下。日後返回出雲,無論是招攬良才、奪取家業,還是行走諸方、合縱連橫也都將多有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