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又短又小(第1/3頁)
章節報錯
在場當屬看熱鬧的人,最為興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打了個小黃,來了老黃,現在連黑衣長袍老者都來了,今天這瓜,算是吃了個夠。
見黑衣長袍老者出現,黃承業與黃磚佳二人的眼神中充滿詫異與恐懼,隨後,不敢有任何言語的低下頭。
見二人動作如此統一,李重潤便知道先前的證詞是真的,這老頭就應該是幕後黑手。
左衛將軍看著出現的黑色長袍老者立刻回到李重潤身邊,臉上的笑容消失不見,卻而代之的是一種肅殺之色,這人他認識,很危險。
之前打過幾次交道,也交過幾次手,六四開。
能得到左衛將軍如此評價的人不多,上一個還是吐蕃衝鋒陷陣的將軍。
思索間,左衛將軍將葛福順的大刀提了過來。
半個身子橫在李重潤面前,
葛福順看著左衛將軍的動作緊忙護在李重潤都身後,
兩個人一前一後,緊張起來。
國色天香內的女掌櫃看著左衛將軍的舉動心中一緊,對於左衛將軍的實力,她雖然沒見過,但是聽說過。
連他都如此緊張,看來這人並不是善類。
李重潤也微微一愣,難道大敵臨頭?
這不得不讓李重潤警惕起來,人菜就要有自知之明,打不過就躲的好點。
思索間,黑衣長袍老者帶著一行人走到李重潤面前。
黑衣長袍老者看著李重潤作揖道:“梁王府門人樸不會,見過邵王殿下。”
樸不會?這名字倒是有點意思,樸了多少?還樸不會?
“高麗人?”李重潤心中思索。
在唐朝初年存有高麗、百濟與新羅三個“國家”。其中,高麗名聲最大,軍事實力最強,對中央王朝一直是時降時叛,時慕時倨。
隋煬帝亡國,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徵高麗,致使國內民生凋敝,國力大耗。
唐高祖李淵稱帝以後,對高麗“遣使稱臣”並不感冒,他對臣下說:“高麗雖然臣於隋,而終拒煬帝,何臣之為。聯務安人,何必受其臣。”
裴矩、溫彥博諫勸:“遼東本箕子封國,魏晉時故封內,不可不臣。中國與夷狄,猶太陽於列星,不可以降。”
這話,聽上去雖有些“沙文主義”的味道,但也確實有道理。當時的高麗國王,是隋煬帝時一直和帝國叫板的國王高元異母弟高建武。
高建武也想察看新帝國虛實,遣使臣獻上封域圖,表示臣服。唐高祖命人去遼東舊戰場,收埋戰沒隋朝將士的屍骨,平毀高麗人誇功耀武的景觀。
高建武害怕了,下令國人修建長城千里,準備抵抗大唐。
後來,高麗內部政變,東部大人蓋蘇文殺大臣一百多人,併入宮把高麗王高建武也宰掉,轉立高建武的侄子高藏為傀儡王。
這位棒子通古斯種群,“貌魁秀,美順髯,服皆飾以金,佩五刀,左右莫敢仰視。”蓋蘇文每次上下馬,國內貴人大臣都爭搶伏地,撅屁股趴在那裡給他當“腳墊”。
高麗內變,臣下勸太宗討伐其弒主之罪。
“因喪伐人,朕不取也”。太宗挺厚道,下詔拜高藏為遼東郡王。
不久,高麗、百濟二國聯合,大舉進攻新羅。新羅向唐朝乞援,眾臣商議,最後李勣力勸徵遼。不巧的是,適值遼水氾濫,唐軍無功而返。
而在此期間,無數高麗流民隨隊伍入唐,多半人入來宮,成了太監和宮女,少數人成了各大王孫貴族的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