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

狂風朔漠,一隊騎兵在大風中艱難地前景。

此地距離開平,尚有數百里路。

朱允炆騎坐在高頭大馬上,他面目堅毅,吩咐左右去掉傘蓋和儀仗,防止旗杆被大風給吹斷。

蒙王府長史,太學學子平安上前道:“蒙王殿下,儀仗不可棄呀!”

朱允炆澹澹地看了他一眼,說道:“無妨,若是有御史參你,本王擔著。”

他看了看身後隊伍,許多太監,宮女,還有跟隨著他去開平就藩的匠人們,圍繞著騾車驢車艱難前行,此地的風實在是太大了,讓人無法前行。

“周圍可有地方可以暫歇?”

很久以前,在元朝時候,從大都北平到上都開平,沿途都有驛站。

只是這些年隨著戰事頻繁,很多驛站都荒廢了。

當年紅巾軍首領關先生,率領一支紅巾軍北伐,攻破了上都開平,沿途的驛站全都被燒燬,這一代其實有很多漢人,被蒙古人劫掠而來做奴隸,種地或是放牧。

如如今燕王朱棣麾下的大將張玉,就是在蒙古草原出生的漢人。

平安指著不遠處道:“前方五里處,有一座小砦子,曾是一座驛站,可以暫歇。”

朱允炆立即吩咐道:“大軍開拔前方砦子暫歇,等這沙塵暴過後再走。”

平安也不好說什麼,看了看旁邊的太監,二人分別前去下令。

大軍隨即開拔,前往前方那個小砦。

令人意外的是,此地竟然還有人居住。

看穿著模樣,赫然是漢人。

平安在忙碌,朱允炆身邊只有兩位隨行的機要秘書,齊泰,黃子澄。

此二人也是太學學子出身,被朱雄英專門點名,分配給朱允炆,前來漠南開平就藩。

黃子澄於明太祖洪武十八年時考取了會試第一,伴讀東宮,在太學裡面對經濟學十分有見地,在地方上搞錢糧稅收,提出了一些建設性意見,比如輕徭薄賦,與民休息。

齊泰則是洪武十七年應天鄉試解元,在太學時也十分優秀,與平安等人都是同批太學學子,之前一直在各地地方掛職,幫助丈量田畝,幫助糧長,里長,編撰戶籍黃策。

按照朱雄英的說法。

這兩人都屬於讀了一定的書,有一定能力,但是欠缺歷練。

若是放在中原等地,只會把他們養成廢物。

所以得將他們派遣到大漠,這漠南之地,好好操練,漠南民少,正適合輕徭薄賦,黃子澄和齊泰這種人好發揮。

蒙王府長史平安,又是能文能武的武將,善於守城,天子朱標為了幫助朱允炆在漠南站穩腳跟,還派遣長興侯耿炳文為率軍主將,帶領萬人前來開平,幫助朱允炆修建蒙王府。

黃子澄見那漢人面板黝黑,渾身髒兮兮的,皺眉道:“衛兵何在,將這些小民轟遠點!”

朱允炆聞言皺眉。

他瞪了黃子澄一眼,道:“子澄,你在我身邊行走,為機要秘書,怎麼還是一副書生氣,我既為大明蒙王,此便是我大明子民,怎可轟趕?”

齊泰見風使舵,當即命人上前去將那漢民招來問話。

黃子澄面一紅,低下頭稱罪。

說來奇怪。

可能是受朱雄英的影響太深,朱允炆對於那些喜歡裝逼,擺架子,對下人使臉色的官吏沒有一點好感,而且對於文官也沒有什麼好臉色。

反倒是對耿炳文,對平安這種武將,他更有興趣些。

那漢民被帶來,見朱允炆身穿有龍的服裝,心知這是個大官兒,當即跪倒在地,口呼大王。

朱允炆使人給他飲食,賞了他一些銀幣,讓他在旁邊坐下,說說這裡情況。

那漢民感激涕零,言語起來。

此地名為苦泉子驛,距離以前大元的上都開平城,尚有二百七十里。

大元的時候,此地是重要商路,有驛站一座,站戶五十餘戶,但是井水難喝,只有一口苦井,故而叫做苦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