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死者北元納哈出,非我大明海西侯(第1/2頁)
章節報錯
大明,遼陽。
洪武四年,葉旺和馬雲由登州渡海,在旅順口登陸,一路披荊斬棘,在遼東建立了防線。
此地遼陽城,本是關外第一大城。
可惜的是,金,元兩代,此城多破敗不堪,金朝時候這裡十分繁榮,蒙古人攻下來將這裡屠城焚燬,後來遼東漢人多有起義,蒙古人便效彷大都等地,將這裡的城牆城池拆了。
因為在蒙古人的眼裡,漢人擁有了高大的城牆,就會聚眾謀反。
不過,後來此地還是屢有叛變,元末時,紅巾軍首領破頭潘,率領關外的蒙漢起義軍,一路從上都攻來,又殺向高麗。
當時,這座城市又被焚燬。
為了鞏固遼東,洪武五年,大明將定遼都指揮使司改稱遼東都指揮使司,由馬雲和葉旺二人分掌文武事宜,鎮守遼東。
他們在遼東披荊斬棘,建立軍府,撫濟軍民,開墾田地萬餘頃,成為永久之利。
此地在遼國契丹時候,本來遍地良田。
當時遼國是大唐的松漠都督府,大唐派遣了許多老農過來教授契丹人種植,契丹人擁有了遼東鐵礦之利,又有了遼東肥沃良田,種植大麥,稻穀,稷,粟等作物,漸漸成為了能夠在唐末時左右天下格局的萬乘之國。
而金國時期,此地也很繁榮。
遼金每次掠奪宋人,都喜歡抓農民過來種地。
如今,經過十餘年發展,遼陽漸漸恢復了幾分千年古城的底蘊,民眾越有十萬戶,其中有一個萬戶是軍人,其他大多是匠戶。
指揮使府上。
遼陽指揮馬雲正與納哈出推杯過盞,二人相談甚歡。
馬雲身材魁梧,眼眸修長,他雖然是個大老粗武人出身,但是在加入行伍之後,朱元章有意讓他識文斷字,學習文事,是大明開國功臣中,比較沉穩的能文能武之輩,雖說在眾多將星中他並不顯眼,但放在遼東,他就是遼東一霸。
他端著酒杯,與納哈出同飲,笑道:“海西侯,此次你為我大明開疆擴土有功,上位定然不會虧待你啊!”
因為納哈出驅逐了高麗國在東北的兵馬,交了這個投名狀,大明太上皇朱元章在和天子朱標商議後,封納哈出為海西侯並賜以丹書鐵券,不日便要去北京受賞。
納哈出哈哈大笑。
他兒子察罕也坐在下方,與他一同宴飲。
“這多虧了大明的軍威,恕我直言,那高麗國的李成桂,就是隻老虎,他如今在高麗被排擠,故而沒有出兵,否則我大明想要收復鐵嶺等舊土,還需要費些功夫。”
納哈出說完,眸子閃爍。
馬雲也是皺了皺眉。
是的。
高麗國兵馬並不弱。
甚至說的誇張點,此時的高麗國,正是他們高麗國建國以來,兵馬最強壯的時候,當年紅巾軍破頭潘率領的那支入侵高麗的紅巾軍,可是攻破過大元上都開平的精銳,並非是什麼阿貓阿狗,都被崔瑩和李成桂等人率軍擊潰。
而且納哈出當年奉命,與李成桂家族投降高麗之後的雙城總管趙小生一道,征討高麗,想要將高麗侵佔的大元國土收回,雙方連續多場大戰,皆以大元失敗告終,當時領軍的主要將領就是李成桂,當時李成桂率領小股精銳部隊,在山林裡到處偷襲元軍,襲擊元軍的輜重,搞得元軍大亂。
想要在軍事上征服高麗,並非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尤其是如今高麗還有名將在世。
崔瑩,李成桂,皆是整個朝鮮半島上,千年以降有數的名將。
更兼其兵馬有地利。
這回納哈出能夠如此輕易的就幫助大明收回大片國土,將高麗的兵馬趕出圖們江,趕回他們原來的國境線,主要原因就是李成桂和崔瑩已經開始不對付,崔瑩這個強硬派一直想要將高麗強大起來,建立高麗銀行,與大明皇家銀行搞貨幣戰爭,防止高麗本國的財富和物產被掠奪。
用腦子想一想也知道,高麗國的富商,賣出去了一大堆高麗的海產,俵物,海豹皮什麼的,得到的全都是大明皇家銀行的大明寶鈔。
也就是說,大量的實物財富,變成了大明的一張紙。
而這張紙,值不值錢,全在別人一念之間。
這是要出大問題的。
可是對於高麗那種,一個朝堂分為十幾個政黨,什麼東人黨,西人黨,南人黨,北人黨這種的國家,想要集中力量和大明這種體量的龐然大物做對抗,無異於痴人說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