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風習習。

朱雄英身披一件兒襖子,雙手插在袖籠之中,縮在眾人身後。

“鄭和啊,都說海風傷人,你快看看,我的帽子沒有漏風吧?”

鄭和看了看朱雄英那包裹的嚴嚴實實的模樣,淡笑道:“少主,您包裹的很嚴實,沒有漏風。”

已經十歲,並且身高又竄了一截兒的朱雄英哦了一聲,還是放心不下,鑽回了船艙中。

他拿起一個用牛皮製作的暖手袋來,他們這次是來給大明的北平運送糧餉茶葉銀元,還有就是棉衣棉被等物品,更是運送了一批新式的火銃。

對,時隔兩年,我大明終於研製出了最新式的燧發槍。

此槍被命名為洪武一式。

燧發槍的原理其實並不難,而且此時的大明,在火銃的列裝運用上屬於世界前列,一線的將官衛所兵普遍應用火銃。但是他們使用的火銃有個極大的缺點,那就是用的是火繩點火法。

這火繩點火法,一旦遇到陰雨天氣,或者是各種潮溼天氣,就很容易啞火。

大明在廣東,福建等地,之所以屢屢需要調集大軍前去平叛,主要原因,就是因為火器在這些多雨水的潮溼地區,很容易受潮。

火銃的火繩,一旦受潮,就等於無用。

所以大部分時間,在沒法應用火銃的地方,明軍並沒有火力代差,只能靠著精兵用戰術和冷兵器圍剿。

而朱雄英也敏銳的發現,其實這個時候的大明,在火器的理解和使用上,是遠遠要比歐洲國家先進的,而且火力基本上碾壓同時代的西方,西方的火銃,還用著幾十年前或者百年前宋時的火銃呢。

最初,火槍出現要追溯到宋朝,當時,還只是“木質突火槍”,在到了蒙古人繼承了宋朝的軍火,又一次次西征,將火銃改成“銅製”,後來又漸漸出現了“鐵質”。

阿拉伯人在被蒙古人征服之後發現這火銃著實犀利,而且火藥也太厲害,當時蒙古人帶去西方世界的華夏工匠,也將火藥的製作方式流傳過去,於是開始廣泛學習。

自此,世界上東西方都開始發展起火銃來。

但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雙方的發展方向不太一樣,開始往不同的方向發展……

火槍最初,還是利用火繩點燃火藥,將子窠射擊出去。

明軍因為人數眾多,再加上火銃並不適宜華夏複雜多變的廣袤地形,不是放之四海皆準,所以在現在的明軍之中,它重要,但是又沒那麼重要。

沒辦法,西方的西亞中亞地區,乾旱少雨,火槍就很實用。

而華夏地區,先不說雲貴川,就說江南地區,火藥受潮也是要了老命。

所以兵部對於火銃的改造應用,走了個極端,他們的發展方式,是提升威力,主要表現在,三眼銃,四眼銃,五眼銃,甚至後面出現的十眼銃。

這樣在面對蒙古騎兵,或者是大規模戰場時,只需要一次齊射,就能起到十分大的作用。

還有個,華夏地區古代戰場,動輒上萬人的大戰,火銃這種武器造價昂貴,而且耗費火藥,註定不可能大規模列裝。

再加上,明朝在永樂大帝之後,周圍並沒有什麼實力對等的國家,在武備上就逐漸鬆弛下來……

而西亞地區的阿拉伯爾人,發現火銃很適合打仗,在和東征的十字軍幹仗時,便將火銃提升威力,加長槍管,槍頭加裝刺刀。

再到後來,歐洲人也開始研究這種武器,他們是私人領主制,騎士需要自己準備裝備,所以對自己使用的裝備十分上心,開始鑽研打火快,射擊準,而不是像華夏這邊研究威力大,於是他們開始改動點火裝置,又將火藥改成粒狀火藥,加上準星照門,槍身的扳機也改裝,逐漸有了現代燧發槍的雛形。

大明因為北元阻隔了陸上絲綢之路的緣故,和西方減少了交流,一直到嘉靖時,繳獲了許多西番的佛朗機炮和燧發短火槍,才開始對火器進行新的研究。

大明萬曆年間,有個叫畢懋康的人改裝了火銃,發明了大明的燧發槍。

但是他發明的燧發槍,還是使用的火繩點火法。

如今,根據朱雄英建議,改造的這種洪武一式,則是燧石點火法,不僅不懼怕陰雨天氣,而且也使用的是粒狀火藥,槍身是松木的,十分長,在槍身前段,是長約一米的刺刀。

三稜刺刀。

如今,洪武一式已經由兵器局在南方經歷過多次實戰,驗證了它在南方戰場的可靠性,開始大規模建造,往雲南,貴州,川藏等地的衛所配發。

而北方,這次由太子朱標和朱雄英親自來運送洪武一式,各種糧餉。

朱雄英鑽進了屋,問道:“對了,咱給魏國公帶的藥物可準備齊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