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大明二代群賢(第1/2頁)
章節報錯
翌日。
奉天殿,大殿之內。
今日不是大朝會,但也來了諸多大員。
朱元璋和朱標正坐在殿內,手持鷹信眉頭緊鎖。
這次不僅是曹國公李文忠,韓國公李善長,魏國公徐達也坐在下首,同時,衛國公鄧俞等人也在一邊,就連大明開國猛將二代群賢,李景隆,徐輝祖等人也在。
“北元平章蠻子,率五萬騎兵犯我燕地,劫掠我邊民十餘萬,牛馬七萬餘頭,如今燕王朱棣正率兵在古北口一代狙擊,不過,糧草告急……”
李文忠凝重地說道。
朱元璋瞥了李文忠一眼,又皺著眉掃了掃眾臣,站起身來,將手中佛珠放在背後,他沉聲道:“燕地告急,就由天德親自押運糧草,去燕京協助老四,北元餘孽騎兵厲害,來去如風,平章蠻子也是咱的老對手了,朕此刻召喚諸公,非為平章蠻子劫掠我百姓,乃是因為燕地百姓通敵一事,這才是我皇明要緊之事。”
“百姓不思守國,反通北狄,諸公有何良策?”
李文忠聞言,不由拿起朝笏告了個罪。
他面色慚愧,此事他早已透過軍中夜不收諜子知曉,但是還沒給朱元璋細說。
朱元璋卻一眼看出這鷹信中的蹊蹺。
是的,燕地嚴格說起來,自安史之亂就被安祿山等胡人將領佔據,又歷經契丹,金人,蒙古人統治,將近五百載歲月,其風俗近北狄而遠中華,百姓對大明認可度比較低,反倒是對蒙元更近,此次這平章蠻子與其說是進入大明燕地劫掠,不如說燕地百姓和北元勢力勾結內亂,朱棣一個人如今獨木難支。
只是,眾人皆沒有把這話說破,朱元璋直接說破了而已。
其實幽雲十六州,在遼國時期就高度漢化,金國時期也是,他們也習漢文漢風漢俗。無論是宋遼還是宋金時期,實際上宋朝一直在對遼金進行文化和經濟的軟輸出。
後世雖詬病宋朝不論是打輸了還是打贏了都送錢,但宋朝透過這種方式掌控了遼金的命脈,因為遼金自己鑄造的貨幣質量不行,國內通行宋幣,且遼金很多上層貴族附庸風雅,也極愛蘇東坡的詩詞歌賦,由此可見一斑。
遼國滅亡之後,逃去西域的耶律大石在西域建立西遼,就通行漢字漢文,且以漢人自居。
同理的還有西夏,雖說自有文字,但是上層被漢化的十分厲害。
也正因為這個,蒙古人將金國滅了之後,直接把北方諸人當漢人,將南方的漢人叫做“南人”,蒙古人一等,色目人二等,漢人是第三等,南方漢人是第四等。
這無意中也將大明南北雙方的隔閡拉深,且北方漢人的習俗深受草原遊牧文化侵襲,和南方風俗差別巨大,但是北方漢人覺得自己才是中原華夏正統,和南人不同。再加上燕地,代地老百姓篤信佛教,很容易被北元番僧喇嘛蠱惑,導致那邊的百姓屢屢被北元餘孽煽動作亂。
如今燕地的長城還未修建好,北元騎兵想來就來想走就走,朱棣就藩燕京,可以說三五日便有小戰,七八日便有大戰,急需大將坐鎮。
李善長這時拿起朝笏拱手道:“聖上,燕地代地百姓,多受鄉紳佛頭蠱惑,不明正理,似江西,江南各地流民,也多是此故,臣建議,以燕代等地百姓內遷陝甘雲川,以江西廣東百姓內遷湖廣,以湖廣百姓內遷雲貴四川,一來百姓遠離故土,分散戶居,不易被鄉紳佛頭蠱惑,多要仰賴我官府行事,二來可固土防邊,三來雲貴川多有土地,百姓可自耕良田,安居樂業。”
“此策大善!”
朱元璋笑呵呵地看向李善長,其實朱元璋早已有了計較,但他一直沒說出來,而是問策與李善長,在座諸公,也只有李善長能開口諫言。
君臣對視一眼,心犀相合,好不默契……
……
有皇爺爺朱元璋開綠燈,朱雄英的請求很快得到回饋,在御花園後給他安置了一間小院,十分恬靜,鳥語花香,菜圃果園,既能讀書擼狗吸貓,又遠離塵囂,端是一塊兒世外桃源。
朱雄英苟在小院之中,每日就盯著皇奶奶保養身體,其他時間著書養生,好不快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