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你爹不敢做的你做,你爹不敢說的你說(第1/2頁)
章節報錯
奉天殿中。
曹國公李文忠也已端坐在側,明初之時,因為受到蒙元影響,宮中也流行坐塌,而且大明宮中有許多元順帝妃嬪和宮女,內侍,將一些草原風格的習慣也帶入了宮中。
朱元璋,朱標,李善長,李文忠,正盤腿坐在一張珍貴的撒馬爾罕地毯上,地攤上擺放著一張南宋時宮中曾使用過的檀木案几,案几上有香薰,奶食,果子,茶品,茶湯。茶具既有江南雋秀的瓷器,也有波斯風格的金銀器皿。
明初,茶水有很多種服食方法。
有冷泡法,碾磨法,沖泡法,還有各色流傳自宋朝的拉花,調配工藝,有煮食茶葉法,還有與其他調理配合,加入香辛料的衝調法。
朱元璋深感喝茶方式繁複,親自下旨,將茶葉的服食方式定為沖泡法。
宮中的果子果品風格,種類也十分豐富,前元征服了歐洲之後,從歐洲、中亞西亞帶回來了大量的工匠,庖廚,還有西方宮廷的御廚,他們也將他們製作點心的方式帶回了華夏。
比如如今桌上的茶品,就有西亞風格的茴香油餅,饊子,油香,麻糖糕,也有南宋便存在的果品,碧澗豆兒糕,五香糕,酥瓊葉、到口酥等。
幾杯清茶,以羊脂白玉所盛,分別放在幾人面前。
朱元璋眸子修長,品茶的時候,眼瞼微垂,整張臉頰被茶霧繚繞,他輕品一口,淡笑道:“文忠啊,西番茶馬貿易之事,今年獲利幾何?”
曹國公李文忠不僅抓軍事,抓情報,也主管大明對西番的茶馬貿易,這個茶馬貿易其實不單單只是茶葉和馬匹,還有絲綢,藥材,糧食,最重要的是瓷器和鹽。
江南自南宋起,富庶甲天下。
絲綢,茶葉,瓷器,乃是大明賦稅重項,另外就是食鹽,官家給與鹽引,商人隨著駐軍將糧草帶到大軍駐紮之所,獲得鹽引。
這西番,也不僅僅只是海外諸國,還有如今的西藏雲貴,甚至包括一部分塞外蒙古部落,自洪武三年,鄧俞徐達攻克涼州,和西藏青海等地的宗教領袖涼州會盟之後,陸續有青藏等地活佛領袖,前往南京朝覲朱元璋,接受了皇明的冊封,之後皇明和西番的貿易,十分緊密。
其一,青海藏地,高原缺衣少食,急缺鹽巴和茶葉,而頭人土司,宗教領袖,生活奢靡,喜愛皇明的絲綢和瓷器,活佛賜福,多要用到江南絲綢,可想而知絲綢茶葉珍貴。
而大明又急缺軍馬,甘肅河套等地又常常被北元騷擾,只有從青藏等地進軍馬,為此還專門設定了西寧衛。
不過,如今的青藏高原,內部也十分複雜,部落和派系林立,分為大小數十個派系,有佛頭數十個,有的親大明,有的親北元,還有的兩邊都不得罪,從蒙元進馬,賣給大明。
冊封的活佛,也多是聽宣不聽調。
朱元璋早有收復青海河湟之意,要知道前宋之時,就連大奸臣蔡京主政都能將青海收復,且屯兵實控。皇明自然不會比宋還弱,更為緊迫的是,隨著天下太平十五年後,整個大明的手工業品,絲綢,茶葉,瓷器,開始蓬勃發展起來,這些硬通貨,需要打通銷路,這條路就是絲綢之路。
北元佔據了陸上絲綢之路,皇明只能透過西番茶馬古道貿易,而茶馬絲綢茶葉食鹽,又是大明重要的賦稅來源。
聽到朱元璋言語,李文忠轉過身來,拱手道:“啟稟聖上,如今那西番大小佛頭,皆威服皇明天威,自雲南平定後,川蜀安靖,今年僅軍馬,我大明可得萬匹以上,綾羅綢緞,售出五十萬匹以上,西番諸頭人部落,皆以軍馬牛羊,黃金來付,概無拖欠。”
朱元璋眯了眯眼。
“青海河湟,歷來為我華夏故土,而藏地喇嘛,多與北元沆瀣狼狽,若從雲南,西寧衛兩方進軍,青藏可復否?”
“不可!”
李文忠還沒有開口,韓國公李善長就驚訝出聲,他面色肅穆,雙眸凝重,認真說道:“聖上,不可啊。”
“青藏等地,路途遙遠,名風不俗,通蒙元而疏華夏,近狄夷而遠中國,若想征服,其一後勤輜重無以為繼,其二高原凍寒,唐時名將薛仁貴尚難成功,如今我皇明百姓疲蔽,國庫空虛,何以輕啟戰釁?”
朱標也皺眉道:“父皇,兒臣也認為不妥,如今戰事頻繁,百姓徭役沉重,多誤農時,且雲南初平,大戰之後,必有災荒啊,再說西北匪患嚴重,北元殘匪四處遊躥,西北轉運的錢糧屢遭匪劫,出兵不易。”
對,如今的大明匪患十分猖獗。
有些地方官府只能管到城池周邊,稍微遠一點,就無法實控。
這其實也受制於如今的時代侷限性,大明只能管到縣太爺,鄉鎮是士紳的地盤,要知道朱雄英來的那個後世,即便將基層管理組織推進到村,而且有現代化槍炮武器的情況下,也是在建國之後十餘年才徹底剿滅匪患。
如今的北方,匪患猖獗,官府腐敗,朱元璋提議收復青藏,其實是存了遷都北方的心思。
南京距離北方太遠,北地官吏不聽宣調,終究是心腹大患,為此他已經派太子朱標前去考察過開封,洛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