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四章 潰散(5000)(第1/3頁)
章節報錯
東魏大陣中,高澄跨坐駿馬,眺望宇文泰麾下一萬六千騎揚塵西去,也不由感慨,在大勢面前,個人的才智顯得如此微不足道。
這一場戰鬥的勝負早在三年前就已經埋下伏筆,第一次西征高歡雖然慘敗,但由於高澄奪取潼關,有他威脅長安,宇文泰未能東出。
哪怕之後東魏偃旗息鼓,可短短三年時間,宇文泰無論如何也無法彌補關隴地區因大旱損失的七、八成人口,再怎麼鼓勵生育,也不能指望兩三歲的娃娃納稅賦、上戰場。
與此同時,華陰(玉璧)的失陷,也讓東魏在關中獲得一個橋頭堡。
原本由蒲坂入關,雖然能夠避開險要關隘,但漫長的補給線,稍有閃失,足以讓大軍陷入萬劫不復之地。
可有了玉璧城這一物資中轉站,不止大軍入關順通無阻,後勤運輸所面臨的風險及壓力大減,關中也由此失了險要。
而在第二次西征中,由於東魏在渭北築城,逼得宇文泰前往應敵,尋找戰機,這才造成後方空虛,在宇文小姑的掩護下,慕容紹宗得以聯絡東魏降卒,禍亂長安周邊。
後方生亂,宇文泰擔憂回師遭遇伏擊,而事實也正如他所料,薛孤延確實接到過西進,埋伏於宇文泰歸途的命令,等待尾隨大軍前後合擊。
只不過在得知宇文泰拔營東進以後,薛孤延又被高歡追了回來。
作勢東出蒲坂,逼迫東魏速戰,確實是宇文泰當時唯一能想到的辦法,他知曉兩方差距,雖說都是二十萬左右的軍隊,但一方是純戰兵,另一方卻摻雜了接近四分之三的州郡兵,這要能在野戰正面廝殺中取勝,這一時期的州郡兵也就不會被人看作是魚腩角色了。
於是宇文泰以大軍為餌,試圖自己領精騎執行斬首計劃,卻因為高澄及時阻止高歡將預備隊投入戰場,抵禦住了完成對西魏大陣最後一擊,徹底擊潰敵軍的誘惑,也使得宇文泰在五萬步卒大陣面前一籌莫展。
這時候再回西魏本陣,無異於自投死地,才有了宇文泰領精騎向西撤出戰場的舉動。
&no qi)普、張瓊等人眼見宇文泰逃遁,紛紛向高歡、高澄賀喜,畢竟敵方主帥都拋棄大軍,撤出戰場了,擺明了勝局已定。
万俟普原本屬於關西勢力,就任秦州刺史,不過與可朱渾元、劉豐等人一般,也是心向東魏,其子万俟洛在高歡信都建義時,就曾受父命,長途跋涉前往河北投效在高歡帳下,正因為這樣的淵源,万俟普雖身在關西,卻也得了一個信都元從的身份。
關隴大旱,万俟父子等心向高氏之人毅然東歸,高歡對他們多有嘉獎,尤其是万俟洛,更因其將才與信都元從的身份,深受重用,卻可惜於去年病逝,無緣此次西征大戰。
万俟普眼見關西主力即將覆滅,不由對當年的決定竊喜不已,若不是毅然東歸,只怕今日也要在戰場上作了降將,哪有如今風光,他剛至晉陽時,就被高歡封為河西郡公,只是參與這一戰,按照之前高澄許諾,作為郡公,不能升爵一等,卻也能得一千食邑。
如今又有逼走宇文泰的功勞,日後再努把力,立下一些功勳,沒準死前還能搏一個王爵。
統御預備大軍的另一名大將張瓊雖被冠以漢姓,但確確實實是一個代地鮮卑人。
他曾參與六鎮起義,在葛榮麾下效力,故而與高歡相識,畢竟賀六渾早些年就是在河北義軍中混跡,也曾在葛榮這個懷朔老鄉麾下效力。
葛榮兵敗身死,張瓊受到爾朱榮的賞識,加以留用,在爾朱兆敗亡後,又歸順於高歡麾下。
高歡原本對韓陵大戰以後歸降的爾朱氏部將不大看得上眼,收穫重用的也只有侯景這麼一個懷朔舊友,但張瓊是在爾朱兆已死,爾朱氏徹底退出歷史舞臺後歸降,倒也保留了領兵的資格。
其餘在高歡眼中不甚可靠,或者說背主降將,幾乎在這些年裡,都被高歡陸續剝去了兵權,轉作文職。
聽著部將們的恭維與賀喜,高歡臉上笑意更甚,嘴巴都要咧到耳朵根了,毫無疑問,這一戰大體上消滅西魏主力,盡洗三年前的恥辱。
高澄同樣是喜笑顏開,但他沒忘了前線還在鏖戰,於是建言道:
“請父王隨軍陣移步向前,宇文泰突襲,絕非臨時起意,既圖謀許久,其麾下大將必然知情,只需父王帥旗立於戰場,西逆知曉宇文泰事敗,其眾必然潰散!”
高澄的建議深合高歡心意,一聲令下,五萬大軍在迴歸本陣的万俟普與張瓊等人的統御下,快步趕赴前線戰場。
之所以沒讓莫多婁代文五千騎兵,以及隨後趕了回來的竇泰、高敖曹麾下兩萬騎前往追逐宇文泰,一方面是宇文泰麾下騎兵作為預備隊,一直養精蓄銳,而東魏騎卒在戰場上廝殺,又來回奔波,人能受得住,但戰馬也需要喘口氣。
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這三人都是驍勇有餘,而智謀不足,真要追逐過深,難免會中宇文泰計謀。
大勢面前,個人才智確實微不足道,但在區域性戰場卻能起到決定性作用。
跨坐在馬上的高歡時不時瞟向身側的高澄,心中大感懊悔:早知道有這樣一位謀主能夠如此省心,三年前就該將阿惠帶在身邊。
而高澄卻在思索宇文泰可能的去處,北投柔然?西投吐谷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