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澄用兵少有奇謀,他一慣喜歡以勢欺人,而其父高歡創下的豐厚家業也給了高澄這份本錢。

高要城外,陳霸先面對如今的局勢,可謂是焦頭爛額,他想要保住這份得來不易的基業,只有兩個選擇。

其一是圍攻高要城,在北齊四路援軍抵達前,攻破城池,而關鍵是不能走脫了高澄。

但高澄麾下三萬騎也不是等閒,陳霸先也沒把握能將他留下。

其二便是調轉方向,逐一解決高季式、吳明徹、段韶三路大軍。

可番禺城中信使來報,這三路人馬沿途攻城略地,似乎並不急於救援高要。

況且陳霸先手下多是步卒,若是疲於趕路,隨時有被高澄領騎卒襲擊的危險。

思來想去,又卜了一卦,陳霸先終於與心腹定計,決定引高澄來攻,死中求活。

昭德九年(556年)二月十七,陳霸先撤圍高要城,率軍向北而行,一路急行軍,似要截擊高季式。

“你是說陳軍一日行軍百里?”

高澄以為自己聽錯了,滿懷疑惑地向斛律羌舉求證。

斛律羌舉點頭道:

“據哨騎回報,陳軍日行百里方才下寨。”

高澄聞言,摸著頷下短鬚沉吟不語。

他不知道是誰給了陳霸先勇氣,在自己三萬精騎的眼皮子底下急行軍。

高澄重視宇文泰,卻也不會小覷陳霸先,以陳霸先之智,哪怕再是急切,也不會有這般舉動,況且高季式又不是在圍攻番禺城。

將自己放置在陳霸先的角度,高澄這才弄清了他的意圖。

毫無疑問,以步卒為主的陳霸先並沒有連續奔襲三路齊軍的機動力,這一戰的關鍵在於自己,陳霸先此舉也不過是引蛇出洞。

想通了這一切,高澄隨即變更戰術,自己領五千騎後撤,與斛律光匯合,保證安全。

又將剩餘兩萬五千騎分為五部,分別由斛律羌舉、韋孝寬、斛律羨、獨孤永業、劉豐五人統率,採用疲敵之策,沿途騷擾陳兵,每當陳兵入夜休息時,輪番逼近其營寨,亂其陣腳,卻不與之戰,讓陳軍在經過白天的長途跋涉後,還得在夜裡時刻提防齊軍襲營。

高澄在五名將領之中猶豫一番後,最終以韋孝寬節制諸將,以免五部騎兵各自為戰。

之所以由韋孝寬為帥,倒也不全是因為他的國丈身份,更主要還是衝著他在後世的名氣。

高澄對五名將領,尤其是韋孝寬仔細叮囑,哪怕陳霸先露出再大的破綻,也不得襲營,只需專注擾敵即可。

韋孝寬等五人紛紛領命,率軍出城向北而去。

而高澄也領五千騎卒退往高涼,由冼英領蕃兵駐防高要城,保有這個威脅番禺的橋頭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