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齊三路伐陳,第一路由吳州總管段韶為行軍元帥,元景安、叱列平、步大汗薩等為隨軍都督,自閩地新羅縣(福建長汀)進往嶺南程鄉縣(廣東梅州)。

第二路由江州總管吳明徹為行軍元帥,王琳、皮景和、綦連勐等為隨軍都督,自南安郡(江西南安)出發,經五嶺之一的大庾嶺,往嶺南之盧陵郡(廣東南雄)。

第三路由衡州總管高季式為行軍元帥,尉興慶、李弼、暴顯等為隨軍都督,自臨武(湖南臨武)南下,穿越九嶷山與騎田嶺之間,趨往始興郡(廣東連州)。

這一場戰役遠比過往艱苦,南陳在三條通道上佈下重兵,而北齊漫長的戰前準備也讓他們有充足的時間修繕防禦工事。

騎田嶺下,一場攻勢剛剛結束,被燒燬的防禦工事還在冒著黑煙,受重傷來不及撤退,躺在地上哀嚎的南陳將士被北齊士兵麻木的補刀殺死。

但為了拿下眼前的山寨,高季式麾下大軍無疑付出了更大的傷亡。

時值隆冬,沒有了瘴氣的阻礙,但南陳大軍的頑強抵抗,依舊讓南征進展緩慢。

不獨高季式這一路,段韶、吳明徹也好不到哪去,面對陳霸先結硬寨,打呆仗,據險而守,將退敵交給天時的策略,齊軍每奪下一山一寨,都要損傷許多將士。

向後方運送傷兵的車隊絡繹不絕,就連移駐江陵城裡的高澄也為死傷數量而皺眉。

好在宇文泰最終選擇了回援楚州,不使北齊有機會打通蜀地門戶,否則這平陳大戰只怕更難打。

由於道路艱險,此番三路大軍多是步卒,少有騎士,北朝相對於南方政權,最突出的騎兵優勢難以發揮,也是戰事艱難的一大原因。

前線作戰艱苦,更應該做好後勤供給,為此高澄一連殺了十餘名貪墨軍資的官吏。

待到十一月底,三路大軍依然在南嶺群山之間苦戰,高澄終於忍不住自己下場。

昭德八年(555年)十二月初三,高澄領三萬騎卒及此前動員的江漢州郡兵,走瀟賀古道入桂。

瀟賀古道連通北齊衡州永陽郡(湖南道縣)與嶺南靜州郡(廣西賀州),由秦尉屠睢督修,動用湘、桂、粵三地戍民四十多萬人,其中因病、餓、工傷、殺伐等事,有二十萬多人遺屍古道。

古道上唯一的險要便是桂嶺,一旦透過桂嶺,北兵則順通無阻。

此前之所以放棄這一條路線,不過是擔心被宇文泰與陳霸先聯手夾擊,如今宇文泰回援,高澄得以經瀟賀古道南下。

陳霸先以嶺南一地,對抗北齊,無論是財力還是軍力,都顯得捉襟見肘,他難以在每一條南下通道都修築起如其餘三路的堅固工事。

而此前宇文泰駐軍雲貴,也讓他放鬆了對西部地區的防備。

在高澄日夜督戰下,江漢州郡兵付出萬餘人的死傷,終於拔下桂嶺據點。

看著遍地的屍骸,以及幾經辛苦奪取的桂嶺據點,麾下將士舉手歡慶,就連高澄也不禁泛起了笑容,他在心中暗自吟誦偉人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