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修義上表請辭並不讓人意外,七十八歲的年紀,如今又患病臥床,只怕也不大有機會好轉,這種情況下就是把雲遊在外的全元起師徒喚來,也起不了多少作用。

高澄同意辭表之餘,更賞賜布絹三千匹,以慰其勞。

薛修義去職,高澄索性設定郢州總管府,以高嶽為郢州總管,若宇文泰東出,由他負責江漢防務,並伺機支援斛律光。

高澄抵達江陵後,夷陵守將薛孤延上表往江陵求見,在得到應允後,薛孤延命副將代為守城,自己則快馬趕到江陵,向高澄彙報他鎮守夷陵期間,對楚州地理人文的調查。

“陛下若有西進之心,末將願為前驅!”

薛孤延拜請於地,主動請纓道。

“薛孤將軍快起,朕置將軍於夷陵,便是有心讓將軍熟悉地理,將來大軍西征,正可使將軍為先鋒大將。”

薛孤延無疑是員勐將,其在高歡麾下時,曾馳馬按槊,勇鬥天雷,李元霸見到了都得直呼內行。

相較於李元霸硬生生遭了雷噼,薛孤延運氣算好,只是被雷火燒焦了眉毛、鬢角,但這份勇氣做不得假。

高澄那番話也不是胡扯,當初以薛孤延鎮守夷陵,就是在為日後伐蜀做準備,好讓薛孤延熟悉地理。

薛孤延之所以急著請戰,也是為王爵鬧的。

高澄麾下外姓將領封王有兩條途經,其一是建國時滿足封王三要素,即信都元從出身、有郡公爵位、軍功卓著。

薛孤延是高歡鎮守晉州時的舊部,出身自然不是問題。

第一次西征失敗,他與竇泰共救高歡,隨他南征北戰,軍功自然也能滿足。

恰恰高澄建國前,薛孤延只是縣公爵位,差了一級,因此沒趕上那批開國郡王。

第二條途經自然是建國後,因軍功封王,這一條途經已經不再要求信都元從的身份。

薛孤延在平定江陵的戰事中,被授予郡公一爵,隨即被安排鎮守夷陵,再未有立功的機會。

眼瞅著大批老將退居二線,薛孤延距離五十這道檻,也沒幾年了。

眾所周知,凡是衝陣之將,年過五十在高澄眼裡就會失寵,就連高敖曹、彭樂都不能免俗。

或者說這是小高王對他們的保護,希望這些為他們高家拼殺二十多年的老將們能夠安享晚年,莫要落個馬革裹屍的下場。

這些人大多已經功成名就,也都願意領高澄這份情,就此退居二線,在後方練兵。

但薛孤延作為在世的晉州舊人裡,唯一沒被封王的武將,其心急不亞於之前的侯景。

當然,急歸急,也沒什麼好抱怨的,畢竟標準都清晰明瞭的擺在了這裡。

高齊王爵固然不能傳給子孫後代,只是一想到將來九泉之下與一眾老兄弟相會,滿屋子的郡王,就他一個公爵,著實丟份。

薛孤延得了高澄承諾,滿心歡喜的回去了夷陵,準備做他的西征先鋒。

其實高澄並不需要從薛孤延的口中瞭解入川的地理水文,聽望司的探子也不是吃乾飯的,熟悉地理這一項戰前準備早在拿下江陵後,就已經在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