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章 各方動態(3000)(第1/2頁)
章節報錯
身處蜀地的宇文泰哪怕再是偏居一隅,訊息閉塞,也知曉了北齊欲圖漢中的謀劃,也終於從雲貴高原抽身,回師成都,召集心腹共謀。
十年前於謹被俘斬,五年前蘇綽病故,固然折他臂膀,但宇文泰麾下依然有許多能夠共謀大事的文臣武將。
外甥尉遲迥便提議以大將守漢中,由宇文泰親領主力蟄伏,一旦蕭綸、蕭繹起兵,趁其與蕭綱鏖戰之際,順勢由楚州(重慶)東出。
由於高澄為使蕭綸、蕭繹放心出兵,已經撤走了江漢平原的主要軍事力量,而蕭綸、蕭繹往建康爭位,必然使得荊南空虛。
如今正是天賜良機,可席捲荊襄,成諸葛武侯《隆中對》所指,跨有荊、益之勢。
尉遲迥的建議受到了宇文深、獨孤信、李虎等人的贊同,而宇文泰自己也是深以為然,於是命獨孤信都督楊忠等將,北上漢中防禦,而自己則親領李虎、侯莫陳崇、尉遲迥等人伺機東出。
將大梁魏王元寶炬的葬禮交給侄兒宇文護操辦。
元寶炬稍晚於蕭衍一些時日病故,宇文泰向建康請旨,由魏王世子元欽承襲爵位。
元欽平日裡對宇文泰掌權有抱怨之言,麾下親信都勸宇文泰索性向建康自請為蜀王,但他捨不得這面旗幟,對於奪回關隴之地依舊念念不忘,還是把元欽扶上了魏王之位。
二十六歲的元欽心高氣傲,註定不願甘當傀儡,與宇文泰自然不會如元寶炬一般配合默契。
與此同時,嶺南廣州,蕭紀也因為江南一觸即發的大戰親赴陳霸先的軍營,與其商討對策。
自鎮嶺南以來,蕭紀與陳霸先形成了一人主政,一人主軍,類似於早些年高家父子的局面。
蕭紀也無奈,陳霸先此人著實勇勐。
在蕭紀出鎮嶺南以前,陳霸先就已經將嶺南各地,包括交州的大小軍頭,蠻夷部落都給打服了,打怕了,先後兩次平定廣州叛亂,各軍齊出卻幾乎是以一己之力滅亡控制整個北越地區的李賁,又討滅蘭裕、蘭京禮等人掀起的十郡叛亂,堪稱嶺南小霸王,眾人皆以他馬首是瞻。
蕭紀空有都督廣、高、新等嶺南諸州軍事的頭銜,但各路人馬都只聽命於陳霸先,蕭紀也只能安於政事。
陳霸先聽聞蕭紀親至,趕忙出營迎接。
他雖然手握嶺南軍權,但至少此時,在明面上對於蕭紀還算恭順。
陳霸先快步趕至營門外,向蕭紀行禮,蕭紀將他一把扶起,二人把臂進入帥帳。
“陳將軍,如今父皇新喪,太子登基,眼見禍起蕭牆,三位兄長將要同室操戈,孤徹夜難眠,欲求將軍為我指一條出路。”
一進門,蕭紀便急迫問道。
陳霸先其實也在關注江南局勢,心中早有計較,卻不急於回答,而是詢問道:
“末將欲聞大王之志。”
蕭紀聞言反問道:
“陳將軍此言何意?”
陳霸先朗聲笑道:
“大王之志不同,於江南之事,便有不同對策。
“若只願稱藩,為國屏障,便坐觀成敗,無論陛下與二王誰勝誰敗,此前兩方使者南下,都有許諾大王,大王坐享其成便是。
“若大王心懷吞天之志...”
話到此處,陳霸先便只是注視著蕭紀,不再言語。
蕭紀知道陳霸先的意思,他沉吟許久,終於道:
“兄弟鬩牆,挺屍不顧,束甲相攻,為人笑柄,我本不願參與其中,但三位兄長皆非明主之相。
“如今北有高澄鷹視狼顧,包藏禍心,早有渡江之意,西有宇文泰假作臣服,實則又在覬覦我大梁疆土。
“國勢傾頹至此,需有明君振作,否則江南億兆之民,早晚淪為亡國之人,蕭紀不才,願身肩此任,維繫社稷,拯救蒼生。”
陳霸先聽得這番話,納頭便拜:
“大王有濟世救民之志,霸先不才,願為大王前驅,為王披荊斬棘。”
蕭紀立即將陳霸先扶起,與他把臂承諾道:
“若孤得志,蕭與陳,共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