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八章 曬鹽(5000)(第1/3頁)
章節報錯
作為齊王最忠實的狗腿子,元孝友在高澄停留信都的兩天裡,鞍前馬後,可謂是片刻不離身。
高澄去往滄州的當天,更是哭得不能自已,哀嚎著不知何時才能再見王顏。
雖然在青年表演藝術家小高王看來,元孝友在表演上用力過勐,可怎麼說人家也是一個郡王、一州刺史,能把臉皮全給丟了,只為討自己歡心,心底無疑還是感動的。
尤其是看到全城百姓唱著歌頌自己的童謠,送出城外十里,高澄對元孝友在冀州的治理更是滿意,若非囊中羞澀,少不得要賞賜一筆金銀。
不過在元孝友看來,能與高氏結親已然是最好的獎勵,他家世襲王爵,比不得高陽文穆王元雍富可敵國,但也不缺那點賞賜。
至於曾經豪奢的高陽王一系,如今日子確實比較拮据,沒辦法,誰叫小高王娶了元靜儀、元玉儀兩姐妹,作為高陽王府的女婿,分點家產不過分吧,前任高陽王如今還在孫騰府上當奴僕咧。
高澄離開冀州前,特意往渤海郡去了一趟,在祠堂拜祭自己祖父高樹、曾祖父高謐、高祖父高湖等人,並在祠堂中為父親高歡立起靈位。
隨後,他又趕去高翼墓前,親自為其清掃,並由溫子升代為作祭文,這等事蹟自然而然會傳到高乾、高慎、高敖曹、高季式四人耳中。
做完這些,他在渤海郡蓨縣(河北景縣)暫住一宿,期間會見了一眾高氏族老,與他們相談甚歡。
翌日即啟程,向東去往滄州。
信都建義,高澄曾與姨父段榮搭檔治理過滄州一段時間,但在此地的民眾基礎可就遠不如冀州,畢竟當初裁撤大量州郡兵遷來滄州煮鹽,為他們分配田畝,也的確損害了當地人的利益。
隊伍行到滄州治所饒安(河北山縣)城外十里處,高澄指著一片空地炫耀道:
「此處便是當年高敖曹將軍安營所在,當時高乾刺史迎父王東出,高將軍以婦裙羞辱高刺史,孤那時才滿十歲,便與高季式二人來此,將其勸回信都,助父王成就霸業。」
一眾恭維聲中,高洋麵容苦澀,高澄十歲便能建功,自己年已十六,卻一事無成,註定要空度餘生。
車駕繼續前行,行滄州事張曜在高澄繼任齊王以後,就被扶正為滄州刺史,高澄抵達饒安,卻不入城,而是帶上張曜繼續向東前往海濱鹽場。
滄、瀛、幽、青四州煮鹽,共設鹽灶2666座,滄州一州之地卻佔了半數以上,計有鹽灶1484座,年產鹽餘觴,利潤之巨,足以讓高澄馬不停蹄前往巡視。
他倒不是信不過張曜,當初韓軌在瀛洲爆發貪腐窩桉,一應幕僚府左,僅有張曜一人清白,高澄就是看中了他的廉潔,哪怕張曜當時資歷不夠,依舊以他為行滄州事,代行刺史之權。
今日匆忙去往鹽場,只不過是急著看一看新法試驗結果。
….
高澄清楚製鹽有兩法,即煮鹽法與曬鹽法,煮鹽法主要用於井鹽產區,而曬鹽法主要製得海鹽,。
曬鹽法相較於煮鹽,具有產量高、成本低、鹽結晶大、無需人員時時看管等優勢。
之所以當初在沿海地區煮鹽,而非曬鹽,主要是身為文科生的高澄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畢竟歷史上的曬鹽法是到了宋金時代才出現,但真正取代煎煮之法,卻是在清朝光緒年間,對於曬鹽法的具體過程,高澄兩眼一抹黑。
當時整頓鹽政、提升官鹽產量已經迫在眉睫,沒有時間讓高澄命專人反覆試驗,便有了四州煮鹽一事。
此時,距太昌六年(537年)五月高澄下令傍海煮鹽已過四年,這期間高澄從未放棄過對曬鹽法的試驗,其實早在太昌七年(538年)就已經透過曬鹽法獲得
海鹽,只是由於技術原因,效果還不如煮鹽。
又過兩年,在受命試驗曬鹽的鹽匠們群策群力,以及高澄時不時提出指導性意見之下,曬鹽技術逐漸完善,鹽匠們終於試驗出了溝灘之法:
即‘近海豫掘土溝,以待潮入,溝旁堅築曬池,九層或七層,自高第下,潮退,兩人繩緊柳鬥,戽溝水入第一層池中,注滿曬之,然後放入第二層池,則又灌首池使滿,次第放至末池,投石蓮試之,蓮直立,滷成矣,於是趁晴曝一日,即成鹽。,(清,王守基,《鹽法議略》)
高澄收穫此法,當即下令時任行滄州事的張曜以此製鹽,在洛陽時,曾收穫張曜奏疏,大讚製鹽新法,耳聽為虛,眼見為實,高澄迫不及待地要前往海濱鹽場看一看。
行至興建不久的曬鹽場,入目便是一堆堆白茫茫的鹽山正由人裝運,準備送往洛陽。
高澄找來鹽場負責人詢問產量,得知若是天氣好,日光足,每日畝產可得200斤。
饒是高澄知道曬鹽法的高效與便利,也足足吃了一驚,更別提隨行眾人。
每日畝產200斤,成本相較於煮鹽更是微不足道,大家都明白,一旦曬鹽法鋪開,一場關於食鹽的價格革命,就將打響。
哪怕是薄利多銷,朝廷的轉項收入也要遠高於從前,畢竟過往二十萬九千餘觴的官鹽產量僅僅只能滿足軍國所需,民間的巨大市場因為產能問題,只能讓渡於私鹽。
此法不僅惠國,更是惠民,畢竟食鹽可是剛需,人不能沒有食鹽,就像大魏不能沒有齊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