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一章 試探(第1/2頁)
章節報錯
高歡得知宇文泰拔營,卻非回師,而是向東進軍,當即招來眾人商議,起初,高澄對宇文泰的意圖摸不著頭腦,但排除一切可能後,唯一剩下的選項無論多離奇,都將是最終答桉。
站在宇文泰的立場上,後方生亂,若是回師救援,敵軍必然尾隨,高歡也確實派遣薛延孤向西,埋伏於宇文泰的歸途,只待他折返,前後合擊。
若與之決戰,偏偏東魏又避戰,總不能強攻營寨,只能迫使東魏出營。
由於戰場在關中,除了蒲坂,哪還有能使高家父子坐不住的選項。
原時空中,在東西對峙期間,曾經有過一項很有意思的活動,即冬季鑿冰。
兩魏分立初期,東強西弱,每到冬季,西魏士卒便要鑿開黃河冰面,防止東魏來攻。
到了北齊、北周的時候,局勢有了變化,西強東弱,於是北齊士卒每年冬季就要去黃河鑿冰,防止北周進犯。
一旦真讓宇文泰順利東出,於黃河鑿冰,焚燬浮橋,阻斷歸路,河東、河北作為高氏的根基所在,如今又是十年來最空虛的時候,真使他得逞,佔據兩河地區,與高氏換家,這殘破關中,高家父子得之又有何喜。
看透這一點的不止高澄一人,高歡以及部分幕僚也察覺了其中隱含的危機,與眾將商議後,高歡立即派人追回薛延孤,試圖領軍阻截宇文泰,與之決戰於河西。
眾將早已是摩拳擦掌,前番東魏避戰,無非是高澄希望利用降卒叛亂的訊息,使西魏南梁聯軍未戰先亂,而並非兵將畏懼。
得到高歡軍令,眾將紛紛調集部眾,隨他拔營追逐宇文泰而去。
高澄集中京畿軍各部騎卒,共一萬騎,由高敖曹、斛律光二人分掌,前往拖延宇文泰行軍速度,自己則領侯淵、劉豐以及京畿軍剩餘二萬五千步卒,與親信都一千親兵作為前鋒為高歡大軍開道。
薛孤延收到高歡命令,立即班師追尋大部隊,而高敖曹、斛律光也在洛河、渭水交匯處追上了宇文泰,並與其精騎展開廝殺,互有傷亡。
宇文泰得見高氏騎兵追逐,又有哨騎稟報,渭北有東魏大軍隔河尾行,當即停下腳步,命部眾結陣,等待東魏大軍追來,欲要在此地與之決戰。
作為先鋒的高澄最先出現,他南渡渭水,在與宇文泰相距僅數里處止步,由斛律光與高敖曹的精騎掩護,結陣等待身後的高歡大軍。
對面的宇文泰並未被高澄孤軍所引誘,西魏將士背靠西潼關,嚴陣以待。
由於潼關被東魏所奪,宇文泰在後世唐潼關的地點再造新關,即西潼關。
不久,除去隨斛律金鎮守華陰的三萬鮮卑將士以外,東魏各部陸續從冰面渡過渭水,與西魏各結軍陣對峙。
東魏有高歡麾下幷州胡十七萬,高澄麾下三萬六千人,合計二十萬六千人。
西魏有六軍主力四萬八千人,十萬州郡兵,以及蕭紀麾下五萬蜀兵,合計十九萬八千人。
在渭水與洛河交匯處,兩方合計兵馬超過四十萬,擺明車馬,鋪開來,首尾懸遠,一場大戰即將打響。
東魏在戰前早就做好了在正面戰場,兩軍對壘的準備,甚至這本就是他們的作戰計劃,所謂扇動降卒,也只是儘量爭取優勢而已。
為此高澄也制定了相應的戰術,即勐攻趙貴軍陣。
宇文泰改革軍制後,創立八柱國制度,除自己與被拉出來立牌坊,不插手兵權的宗室廣陵王元欣以外,其餘六位柱國大將軍趙貴、李虎、李弼、於謹、獨孤信、侯莫陳崇分別各領一軍,每軍各八千人,即西魏主力六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