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洛陽的高澄立即賦予京畿軍各部正式名稱。

高敖曹常為先鋒,其部眾漢軍五千人號為先攻營,其中兩千騎卒,三千步卒。

匈奴將領劉豐麾下五千胡軍隨他由靈州投奔東魏,被高澄賜予歸義營的名字,即歸附正義。

候淵所部五千胡軍為左衛營,慕容紹宗所部五千漢軍為右衛營。

三人皆是一千騎卒、四千步卒的配置。

高澄麾下萬人又分為兩營,其一為突騎營,由四千武川鮮卑騎卒組成,另一營為射聲營,六千人盡是弓手。

小高王從未忘記初衷,那個萬箭齊發的高貴名門夢,京畿軍各部弓手數量疊加,早已破了萬人之數。

而京畿軍萬騎中剩餘的一千騎,則落在了早已命名的斛律光落雕營之中。

縱使知道這是對軍隊所有權的一次明確界定,日後眾將外放刺史,也再帶不走軍隊,卻沒有引起如侯淵、劉豐等人的反抗。

一來是高澄深得將士之心,其二也是這些人並無反意。

如果小高王是對侯景部眾下手,只怕他當天就要叛投南梁。

對於侯景來說,他與高澄沒什麼交情,甚至過往還有舊怨,部眾就是他在亂世安身立命的根本。

而候淵、劉豐等人,與高澄親近,並不需要軍隊來維持所謂的安全感,更何況五千人,又能起到什麼作用。

而今僅是高澄嫡系部隊就有京畿軍三萬五千,梁州段韶、豫州堯雄、陝州高季式麾下戰兵各五千,即一萬五千人,再加張亮麾下鹽兵兩萬,共計七萬軍隊。

這甚至已經超過了宇文泰的主力部隊,只不過張亮那兩萬鹽兵還未曾檢驗過戰鬥力,故而還要畫上一個問號。

但其餘五萬人都是經年行伍的脫產戰兵,可不是動不動幾萬、十萬、十幾萬那等州郡兵所能相提並論。

北魏年間,孝文帝徵發冀、定、瀛、相、濟五州兵馬可得20萬。

如今這五州全都在高澄麾下,休養生息多年,真要暴兵,憑三河家底,西征部隊湊個六七十萬並非不可能,但關鍵在於,當今之世,沒人能指揮得了這麼大規模的兵團作戰。

別說高歡,二十萬人他便已經手忙腳亂,宇文泰更是生平唯一一次領大兵團,結果在邙山險些輸光家底。

高澄也不敢輕易去嘗試,把傾國之戰當兒戲的,自古以來也就一個楊廣。

只有真正統兵之後,才能理解韓信說出‘多多益善’時的驕傲。

不過這一段時間高澄關注的重點其實並不在軍隊之中,而在於稅收。

高澄早早按照經典科第二的王晞建議,於戶部新設一司,由戶部尚書崔季舒親自負責,掌握各地的供需情況。

而今年秋稅則是第一次試行徙貴就賤,在秋收後統計各地收成情況,若歉收,谷貴錢賤,則徵收錢幣。

若該地豐收,谷賤錢貴,則徵收糧食。

這一政策的實施立即獲得民眾響應,畢竟這實實在在是在為他們著想。

地方官府收繳稅收後,並未立即送往中央,而是由戶部統一指派,在滿足洛陽所需的糧食要求後,其餘糧食按就近原則,發往谷貴錢賤之處,平抑糧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