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蜚語並不是元靜儀嫁進渤海王府才有。

當高澄為元玉儀請封琅琊公主、為元靜儀請封東海公主後,崔括就時常受到同僚異樣的目光,不少人在他背後指指點點。

但崔括不在乎,許多事情,冷暖自知。

殺夫奪妻的例子多了去了,高澄寧願背上強搶人妻的惡名,也沒有選擇在暗地裡弄死崔括,光明正大迎娶一名寡婦。

崔括是個明白人,無論如何也難以對高澄心生怨恨。

更何況自來洛陽以後,崔括在高澄的關照下,官路亨通,又是高澄為他牽線,新娶了一名美婦,事業、家庭雙豐收,旁人的指點又算得了什麼。

他們背後再怎麼議論,等照了面,不還是要點頭哈腰,給自己賠笑臉。

崔括不在乎議論,高澄更不會為此煩心。

自己名聲再差,也僅限於好色,真要在民間隨意尋幾個尋常百姓,問一問對他為政數年以來的看法,誰又不對那些利民、惠民的政策交口稱讚。

如高隆之等人敢於光明正大討論將來元善見的封國食邑問題,就是看明白了,作為晉陽兵權的繼承人,又深得底層百姓擁護,沒有人能夠阻止高澄代魏。

繼高氏諸子相繼獲得郡公爵位,高澄的子女也在他幾次代為推辭後受封。

長子高孝章或封平陽郡公,次子高孝瑜獲封長樂郡公。

平陽郡位於晉州,白馬城即平陽郡治所,高歡在此積聚實力。

長樂郡屬冀州,信都為其所屬,高歡在此起兵創業。

在高澄看來,都有其紀念意義。

高孝瑜在歷史上獲封河南郡公,是在東魏遷都鄴城,改河南尹為河南郡的背景下封爵。

高澄自然不可能照搬。

兒子們得了封賞,高澄也沒忘了自己女兒,不止長女阿宓與次女果兒,就連剛出身的三女,連名字都沒決定,也得了一個郡君的封號。

與高孝章、高孝瑜不同,高澄這三個女兒在權貴眼中可都是香餑餑。

與那哥倆結親,將來或許會牽扯進嫡庶之爭,贏了不一定能討著好,輸了卻有敗亡的風險。

而讓自己子嗣迎娶高澄的女兒,就全然沒有風險。

高澄麾下從來不缺聰明人,也正因如此,無數人想先行下手,訂下一門娃娃親。

其中以崔暹、崔季舒等人最為積極,甚至連遠在晉陽的陳元康,也寫信,拐彎抹角的在信裡跟高澄提起自己兒子年紀雖小,卻如何如何聰慧、孝順。

這些人的用意,高澄一清二楚,心中不免氣惱:

我這小白菜剛發芽,就被一群豬給惦記上了。

高澄沒有急著做決定,只說等女兒們大些年紀再考慮。

其實他根本沒想過拿女兒們的婚姻來當做籌碼,以高澄的手段,無需用嫁女來籠絡親信,而且,他更在乎女兒們日後的幸福。

歷史上,高洋將高澄嫡長女樂安公主嫁給崔暹之子崔達拏。

高洋問起婚後生活,樂安公主回答:丈夫對她很好,只是被婆婆厭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