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興慶將鄭伯猷與罄陽公主送抵洛陽的時候,身處中書省,對考生進行最後排名的高澄,卻將目光放在兩份已經揭開名字的答卷上。

這一屆科舉,高澄集思廣益,確實得到不少法子,綜合計策的可行性與策論文采,經典科魁首隻在兩人之間產生。

其一是王晞,王晞向高澄提議,建立一個專業部門,掌握各地的供需情況,提出徙貴就賤的觀點,並加以詳細解釋。

所謂徙貴就賤指靈活地向各地征斂賦稅,如在糧價高的地區徵收錢幣,而在糧價低的地區則徵收米糧。

同時向高澄請設常平倉,在豐年時,大肆買入米糧,不使谷賤而傷民,歉收的年月裡,則大量賣出,平抑糧價。

另一人則是崔贍,崔贍曾在廣州主政,全盤掌管庶務,對官府肆意攤牌徭役,感觸頗深。

他又在民間遊歷半年,深知百姓徭役之苦,於是在策論中提出了以錢免役的法子,所得免役錢由中央與地方按比例分配。

而當朝廷有需要民眾行徭役的時候,如土木工程、造橋修路、治理河渠、轉輸漕谷,崔贍建議可用收繳的免役錢招募百姓參與其中。

以錢代役並非崔贍的首創,漢律就允許富家子弟出錢僱人代行勞役。

崔贍的法子等同於將富家子弟的權力普及大眾,但他並不止落腳於此,崔贍認為收取免役錢並不是為了創收,而是利民。

他建議高澄推行以錢免役後,出臺政令,強制要求官府按照統一標準,使用代役錢招募百姓從事勞動。

而每次使用代役錢招募百姓,必須留下相應的記錄,究竟是建了橋、還是修了路,每一筆支出都必須能夠在考核時進行核對。

透過考核官府代役錢的使用情況,中央也能對該年地方政府的作為一目瞭然。

代役錢數量有限,過往地方官府免費使用民力,毫不愛惜,才有尉景為了打獵徵召民夫的舉動。

如今徵召民眾需要花銷,也能有效制止州郡長官對民力的濫用。

以代役錢招募百姓有償勞動,與無償勞役相比,也能極大的提升他們的工作積極性。

只要中央能夠保持權威,確保百姓繳納免役錢即可免除徭役,以錢代役的法子就能夠解決地方徭役的肆意攤牌,這毫無疑問是項利民政策。

高澄越看越是眼熟,忽然恍然大悟,這不就是王安石的募役法嗎!

募役法使輪流充役的民眾能夠回鄉務農,享有免役特權的人戶不得不交納役錢,官府也因此增加了一宗收入。

而募役法的頒行,也讓王安石觸怒特權階層,最終為變法失敗埋下禍根。

不過小高王卻沒有這種擔憂,他不止要收特權階層的免役錢,就連住在皇宮裡的元善見,也得給他小高王掏錢。

但論及本心,高澄不求財政因此增加收入,此舉能夠禁止地方濫用民力,他已經滿足。

更何況有一點崔贍並未提到,但高澄自己很清楚,推行免役錢制度,能夠極大的緩解民間通貨膨脹,甚至高澄可能要加大錢幣的發行以應對民間對錢幣的需求。

這也意味著,手握大量錢幣的小高王憑此可以過上一陣富裕日子。